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4000万辆产能压力下,汽车产业面临系统化调整
厂家应从“横向扩张”转为“纵向深耕”
文岩
//www.workercn.cn2015-07-0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各大汽车集团纷纷要交出阶段性的成绩单。大众、通用、本田、日产等跨国汽车集团在华合资车企都加快对中国市场的产能布局。与此同时,国内自主品牌也在加快扩产步伐。今年我国汽车产能可能达到4000万辆,即使乐观估计,今年中国汽车的销量增长最多7%左右,约为2500万辆,意味着至少将有1500万辆的产能被闲置,车企高歌猛进的扩产计划让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在2009年、2010年就曾出现过,但过剩产能很快被快速增长的市场消化掉。而今年的产能过剩与此前的情形明显不同,市场增速低于产能扩张的速度,汽车产业已面临车企产能利用率下滑局面。

  IHSAutomotive公司的分析显示,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从2010年的91%,下降至2015年的68%,其中自主品牌的产能利用率低于50%.长城汽车2015年的规划产能为180万辆,预计销量为85万辆,产能利用率47%;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产能利用率低于长城汽车;一些中小自主品牌的产能利用率则更低。

  业内专家预计,在车市增速逐渐放缓的情况下,行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结构性矛盾比总量的矛盾更突出,预计将延续到2016年。

  汽车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热衷于规模扩张,通过扩大产能、增加经销商数量来提升销量。时至今日,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急剧变化,尽管业界仍然对车市是持续增长还是负增长争论不休,但毋庸置疑的是,汽车市场已经迎来新的转折点,进入了微增长时代,扩大规模的老路再也走不通了。车企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由横向扩张向纵向深耕转化。

  一是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加大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通过提升品牌优势抢占更多的细分市场,以快速增长的销量源源不断地消化掉产能。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面对市场发生的变化,深入市场调查摸清消费者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主动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生产数量,为市场投放适销对路的产品。

  二是今天的竞争不是一家工厂和另一家工厂的竞争,而是演变为一个集团与另一个集团的竞争,一个联盟与另一个联盟的竞争。大自主、大协同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在欧洲,很多跨国集团都已经实现跨平台生产线,比如标致、雪铁龙、菲亚特、雷诺等14个品牌车型在一个生产线上。但在国内目前跨品牌、跨平台的供应生产线比较少,这恰恰是国内车企应该去尝试的。

  三是长期以来,厂家为经销商制定一系列高压政策,使经销商面临生存危机。在汽车进入买方市场的今天,车企如再以往日的手段来压经销商,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作为一个共同体,厂家要与经销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就需要下决心改善调整与经销商的关系,变“父子”关系为“兄弟”关系。只有经销商日子好过了,厂家利益才能得到更好更长久的保障。

  四是随着工业4.0的到来,中国汽车行业也进入了一个转型期,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电商等喷薄而出,要想在未来占领先机,转型势在必行。例如智能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建立柔性的产能机制。另外,车企需要思考在电商盛行的今天,开拓形成电商、经销商和车企之间完整互利的全新商业模式。可以确定的是,未来车市的强者已与规模无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