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跳出功利圈应成为文化人的自觉
刘根生
//www.workercn.cn2015-08-20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南京作家苏童的小说《黄雀记》榜上有名。据介绍,这部20多万字的小说写了5年,“是情感上的高强度投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苏童坦言,获奖“非常兴奋”,不过获奖并不能代表未来。一个优秀的作家,不应该为奖项而写作,作家的使命是审视社会与时代,挖掘人性这一永恒主题。

  路遥生前有言:“写作就是燃烧自己。”为创作《平凡的世界》,他花4年时间阅读了100多部长篇小说及各类书籍,翻阅了10年间全国主要报纸,多次重返陕北故乡。创作期间,他把自己“关”起来如牛马般劳作。得知作品获茅盾文学奖时,他又说:很高兴,但当初只想着写,能不能获奖,确实没想过。“幸福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那个结果”。《黄雀记》与《平凡的世界》都是作家呕心沥血之作,两位作家的“获奖感言”几乎相同。从中不难看出,两位作家能获奖,恰恰也都得益于不为奖项而写作。

  当年鲁侯问木匠梓庆:为何能把鐻做得鬼斧神工般美妙?梓庆说:将为鐻,必静心数日,不敢怀庆赏爵禄及非誉巧拙,然后入山林找木材专心加工。不为奖项写作而获奖,也是这么个道理。那些规范严肃有公信力的奖项凝聚着主流价值观,是对创造性劳作的认可,无论干哪行,都需要这种正能量激励。只要名副其实,为获奖而高兴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致誉无誉”。一事当前,如果满脑子惦记着是否能得“庆赏爵禄”,反而会因心态失常而发挥失常,最终留下遗憾惋惜。专心致志于事业,保持平和积极心态,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释放,赢得赞誉或在奖项角逐中胜出就是自然结果了。

  苏童说,一个作家要想深切地反映现实,需要“跳出圈外”,决不能急功近利、浮皮潦草。这意味着,“跳出圈外”不是脱离现实生活,而是要超越功利,不做欲望的奴隶。是否能做到不为奖项而写作,主要就看能不能如此“跳出圈外”。其实,“跳出圈外”道理很简单,主要还是“知易行难”。比如文场中有人总是瞄准奖项“投其所好”,甚至把更多精力花在“跑奖”途中。这不仅因太刻意于眼前名利而动作变形,致使原本能达到状态也达不到,还伤了文化人气节,弄坏了社会风气。还有人为了得到廉价叫好而无原则迎合市场,“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污染了价值观。文化对价值观有培育和引领责任,“跳出圈外”应成文化人自觉追求。

  古语云: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意思是,外物本是涵养生命和美好情操的,以牺牲后者为代价去满足物欲是本末倒置。如此不知轻重,则没有不坏事的。不为奖项而写作,说到底就是不要把“养性”变成了“性养”。不仅作家当如是,其他从业者也当如是。人人盯着责任沉下心来创新创造创优,社会就会沿着健康方向走得更稳更快。作为个人就算不能得金杯银杯也没关系,因为你已在超越功利和超越自我中为社会增添了正能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