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别把差异和差距混为一谈
沈者寿
//www.workercn.cn2015-08-20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来来往往的微信和电子邮件中,时常看到介绍外国家庭教育孩子如何“得法”,如何“先进”的范例。我读后,对其中有些“典范”往往心存疑窦,不敢轻易恭维、喝彩。

  譬如有说到美国家庭凡孩子到了18岁,就得离开家庭去自己谋生,父母不再负担任何生活费用。还有说以色列的家庭,鼓励上学的孩子在课余和假日去打工挣钱,以支付偿还父母给自己的一部分生活费用;读中学、大学的哥哥姐姐如果挣钱较多,还得资助读小学的弟弟妹妹,但弟妹长大自立后,还是要归还这笔资助钱款的。

  比之下,微信朋友圈的“亲们”感叹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之前卫,而我们实在太陈旧落后了。但我觉得这里并不存在彼先进、我落后的差距问题,只不过存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别罢了。

  情义无价,情义高于利益,这历来是我们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逐利是人的天性,利益高于一切,这是西方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细思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实都不是十全十美、完整无缺的,而是各有短长利弊,是可以取长补短、相通相融的。

  西方经济学家宣称人是自利的,追求合法利益乃是天经地义、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事情。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诚实劳动获得财富,是受人尊敬的,财富越多就越受人尊敬。这样的价值观,刺激着人与人的竞争,催生着人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造发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但问题是,如果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见不到情义的影子,人的情感世界就显得苍白荒漠了。

  过度强调金钱、利益,甚至以之作为维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尺,会让青少年一代误入歧途。君若不信,也有微信上曾经风传的一则故事为证:一个美国小男孩悄悄地给她妈妈留下一张纸条,里面写着他当天帮妈妈做了擦地板、洗杯子、叠衣服等种种家务活儿,还“明码标价”一一列出各项劳务费要妈妈支付给他。他妈妈下班回家后发现这账单,为之愕然,心头很不平静,然后也给儿子写了一张回条,列出妈妈为他自幼喂奶、洗衣、做饭、接送上幼儿园等等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妈妈的劳务费应该怎么算?妈妈为什么没有向你算呢?”孩子看到回条后,心中羞愧,不再吱声。

  这则原本是宣扬美国妈妈“教子有方”的故事,恰恰印证了所谓从小培养“经济头脑”那种教育理念的挫败。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个“孩子做点家务就要父母付钱”的笑话,实在荒诞不经。孩子自幼学做家务,不仅是为了培养劳动习惯,锻炼自理能力,也是为了分担父母的辛劳,培养子女对父母的爱。而这种亲情之爱是无价的,一旦“明码标价”用钱来计算这种爱,那就根本不值钱了,留下的只能是“只认钱、不认情”的冷漠!

  在中国,人们如果生活在“人情薄如纸”的环境里,即使拥有金山银山,也会觉得人生没有多大意思。几千年来的“重义轻利”价值观,对于增进家庭的温馨,促进人心的凝聚,维系社会的稳定,功不可没。即使在当今社会,“重义”仍然是正确“义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权利、利益应该有更全面的认识,但这绝不意味着向“重利轻义”逆转。近年来,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出现了不少消极现象,其背后大多是“利”字过度发酵,观念上出现了偏差。

  东西方文明有差异,当然也有差距。不愿老老实实承认有差距,不承认自己确有许多落后的一面,以为承认落后就会长了他人志气,灭了自己威风;或者自惭形秽,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优势,觉得一切都不如西方先进、优越,把许多差异也认作差距,这两种偏向、两种极端,其实是殊途同归,都是患了“自信缺乏症”的毛病。我们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既敢于承认某些方面的落后和不足,并且奋起直追,缩短差距,又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加以继承延续,弘扬光大。这样的态度才是自信和自觉的表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