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冯玮复:9.3阅兵的“仪式和象征”意义
//www.workercn.cn2015-09-01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更多

  阅兵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代,埃及、罗马、波斯等国将士出征和凯旋,都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在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左传》有“观兵以威诸侯”、 《谷梁传》也有“大阅者何?阅兵车也”的记载。在近代,阅兵式最先兴起于欧洲诸国。188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法令,将每年7月14日定为国庆日。自此,国庆阅兵成为法国最重要的活动。一战后,1918年苏联举行首次阅兵,庆祝十月革命一周年。二战末期的1944年,加拿大举行阅兵,自此开启了多国部队共庆胜利的阅兵盛典。迄今俄罗斯(含前苏联)共举行了一百多次阅兵,为各国之最。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迄今,我国已举行了13次盛大的国庆阅兵。但将在今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在时间上和以往“逢十”国庆阅兵不同,因此引起国内外舆论普遍关注和各种解读。我认为,按传统视角进行解读,有失妥当,我们更应将这次阅兵置于中国当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进行解读。

  今年3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举办阅兵式参考了各国的普遍作法,是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并不是要向谁“秀肌肉”。确实,若论“秀肌肉”,和军事演习、军力部署、火力展示相比,阅兵能起到的震慑作用是非常间接和有限的。事实上,阅兵要求的兵力集结与展示方式与直接的“军事威慑”相差甚远,二者并不等同。中国早已向世界庄重承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深知和平之可贵和来之不易。即便“秀肌肉”,也只是显示防卫能力。

  1999年,俄罗斯军事学者斯里普琴科发表了《第六代战争》,2001年又发表了《非接触战争》,在国际军事领域引起很大反响。2002年12月4日,中国《解放军报》对此专门刊文予以介绍。按照斯里普琴科的理论,在第六代战争中,数量庞大的坦克、飞机和军舰甚至核武器,均将让位于高精度武器、电子信息武器和高精度制导武器,长期以来把核武器与常规武器截然分开的界限将被打破。第六代战争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直接把摧毁对方的经济潜力等作为主要战争目的,是使用“电子战”直接破坏对方信息链,使敌高精度武器和整个军队的效能降低与失去作用。这方面的军事能力不可能通过阅兵展示。按传统意义解读中国阅兵,未免产生偏差。对中国“9.3阅兵”的理解,应着重接收其所释放的多重信息。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认为日本的命运是由原子弹决定的,实在是一种错误。在第一颗原子弹投下前,日本的失败早已成定局。”为何成定局?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副校长、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纐纈厚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的最大原因是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战争击败了日本的侵略战争。然而在战后的战争史研究中,这一事实却一直被忽略。” 这些观点,显示了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战胜了日本法西斯。

  诉诸历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三巨头”对中国抗战的作用,都曾给予较公允的评价。罗斯福表示,“假如中国被打垮了,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 丘吉尔表示,“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斯大林表示,“只有当日本侵略者手脚被捆住时,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时避免两线作战。”这些观点,显示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副总裁马宽池表示,我们应该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把中国抗战的历史紧紧地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合在一起,使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对日本犯下的残酷暴行有更多的了解。这次阅兵邀请各国政要或军队参与,就是为了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展示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决心和能力。

  人类学家戴维·科尔泽指出:“没有仪式和象征,就没有民族”。9月3日阅兵,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仪式和象征”。毋庸置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而且需要能够形成民族凝聚力的“仪式和象征”,因为民族凝聚力,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尤其在当今面临包括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冲击的背景下,民族凝聚力弥足珍贵,并不能简单以经济加以衡量。当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如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首先唤起的,就是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力量。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亡告全体同胞书》,强调“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就是历史的见证。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正是靠着这种力量,中国人民才战胜了武器装备明显占据优势的日本侵略者。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这种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向心力,需要这种精神力量。

  《诗经》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次阅兵邀请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老兵参与,也是为了强调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虽然国民党曾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但在民族大义问题上,最终仍选择了正确立场,这是必须予以肯定的。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完成两岸统一这项未竟的事业,这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