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左中甫: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故乡?
//www.workercn.cn2015-02-13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和着春天的脚步,万千游子踏上回家的路,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连日来,本报聚焦春运,报道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回乡故事:“背”着从全国各地募集来的400多个爱心包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藏族学生嘎玛白姆将这些特殊礼物亲手送到了雪域高原的村民手中:“带什么回去,都不如带点家乡没有的花种,种在家乡!”来自河南的在宁打工者张豫生,带着一塑料筒花种乘上班车,将这些花卉引入故乡……

  有一种感觉叫“温暖”。本报将这组专题报道命名为“温暖回家路”,立意正在于此:爱,让回乡更温馨;爱,让故乡更美好。我们要感谢春运路上的保障者,是你们的付出让回家的路更好走、更温情;我们也要致敬众多回乡人,是你们的爱心让故乡感受到来自远方的暖意。尤其是后者,更启人思考: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故乡?

  春节是一次年度亲情聚会,也是一次难得的打量故乡、回馈故乡的机遇。对于大多数由城市回归的游子,故乡乃是根脉所在、乡愁所系,对故乡的回馈和奉献,就是滴水对涌泉的回报、绿叶对根的情意。在踏上回乡路的时刻,我们想轻声提醒一句:不要忘了检查行囊,不要疏忽了对故乡的问候。

  费孝通先生写过一本著名的书,《乡土中国》。不妨说,我们大多数人不辞辛劳、千里奔行的目的地,正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乡土中国”,是通向现代化之路上的一个个不起眼的村落、小镇,是在普通地图上很难找到的“盲点”。比起大城市的繁华、发达、文明,它们中的不少地方至今还显得迟暮、落后甚至衰败。但是,它们却是真实的存在,是无法回避的待解难题。

  有感于此,近年来有文化人提出“故乡沦陷”的概念,引起了广泛共鸣。所谓“沦陷”,就是指故乡被贫困包围、被空心化困扰、被现代化和城镇化所疏远。这样的乡村图景,不是田园诗里的浪漫乡愁,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面中国其中一面,是亟需政府和社会、官方与民间共同关注、关怀和关照的现代化孤岛。

  关注故乡,游子责无旁贷。不管你是社会的精英栋梁,还是籍籍无名的草根,这份责任都不应疏忽或拒绝。尤其是前者,由于其在成长阶段曾经占用了故乡宝贵的资源、机遇,才一步步节节攀高、展翅飞翔,如果人人无以回报,故乡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资源净流出的地方,其结局,无异于那些日渐枯竭的矿山。正如有学者所发问:“如果乡村的精英都离开故土、疏远故乡,那么乡村为什么还要送他们出去?”这是一个两难的命题。答案也许只能是:感召更多游子关注故乡、参与故乡的建设与发展。

  又是一年还巢时,挈妇将雏过桑梓。对众多来自乡村的都市精英来说,春节返乡当然可以衣锦,可以放歌,也可以隐逸,但最不该忽略的就是“感恩”。何以感恩?答案有许多。你看,既然一名普通大学生可以带回400多个爱心包裹,一名普通打工者可以带回一筒花种,我们当然也可以带给故乡一份惊喜。这份惊喜,可大可小,可物质可精神,可着眼当下也可惠及长远,其中最不可缺者,是对故乡的一份心、一份情。人人都来关心故乡,美丽乡村就有更多源头活水,美丽中国就有更多不竭动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