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孙道荣:迈过七年之“养”的门槛
孙道荣
//www.workercn.cn2015-01-2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七年之养?没错,是七年之“养”,营养的养,培养的养。

  有一个理论,一个人如果要熟练地掌握一门知识,或者一项技能,大约需要七年的时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什么概念呢?假设一个人可以活到80岁的话,那么,从12岁开始,你有差不多10次的机会,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

  我认识一个本地的作者,是个农民,也是个家庭主妇。每天闲暇的时候,就在房间里写东西。若干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文字被一个出版商意外发现,得以出版,淳朴的文风,一下子打动了无数读者。而我认识的很多比她有才气的作者,却一直没什么成就,只是偶尔写几篇豆腐块,他们的才情,像久未深垦的土地一样,慢慢荒芜了。

  小区里有一块平地,每天傍晚,都会有一个老人,在那儿用巨大的毛笔,蘸着水在地面上写字。你根本想象不到,他不识什么字,而且还是个中过风的老人,好多年前,半边身子就失去了知觉。开始写字时,是为了恢复训练,此后,慢慢在一笔一画中,找到了一分宁静和快乐,也有了这一手的好字。

  坚持七年,对许多人来说,似乎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了20年的会计,还只是一个小单位的出纳,而没有成为经济学家?在家里天天围着厨房转,做了30年的饭菜,也没有成为特级厨师?

  那很可能是因为,你只是像陀螺一样地旋转,而并没有自己明确的方向。

  并不是说,什么事你只要坚持做了七年,就一定能够超出别人。七年时间,可以让你熟练地掌握一项技能,但要命的是,七年之后,你也可能就此陷入一种疲惫期。不仅婚姻存在着七年之痒这道坎,工作是这样,学业是这样,事业也是这样。很多人花了七年的时间,掌握了某项技能,却又陷入七年之痒的泥淖,像很多婚姻一样,了无生气地延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做某件事,却永远只能是掌握了熟练技能的匠人,而不是大师。

  所以这个“养”,是需要悉心培养,需要源源不断的营养补给的。七年只是一个平台,平台之上,仍有无数台阶。

  人生只有一次,但人生的路,绝不是一条。假设生命是一条河的话,那么,人这辈子,差不多有十次改变方向的机会。什么时候,你想转弯,都还来得及。

  (摘编自2014年12月24日《黄山日报》,原题为《七年之“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