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丁亚平:谈谈抗战剧的作为
//www.workercn.cn2015-08-0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抗战剧弘扬红色文化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个中的理想与信念、执着与奋斗、牺牲与担当也不言自明。但是,像打了鸡血一样不亦爽哉的抗日场景真的能唤起我们的民族情感吗?娱乐化的历史书写,还能给我们以教益吗?无论何时,不能忘记的是,只有真实才有生命,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得到良性的传播。一些陷入闹剧的抗战剧,已然丢弃了中国战争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传统文化底蕴,徒有夸张、扭曲、戏谑的展示,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教益悄然退居幕后,艺术的真实和艺术的感染也成了空洞的说辞。

  这种沦为商业附庸的抗战剧,不能有效扩展创作空间,只会让创作者愈加短视,在题材经营和手法创新上缺乏耐心,一步步走向同质化。倘若以抗战历史之名行娱乐至死之实,给观众的历史认知和文化认知带来负面影响,这种电视剧即便很火,也注定不能长久,因为它缺乏道义与担当。

  回归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对于创作者来说,抗战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篡改,任意而为。国仇家恨、生死存亡、敌我对决,这些是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吸引人的重要内核,但为了吸引人,违背历史事实地大肆渲染、拼贴、嫁接,已经构成当下抗战剧创作的潜在风险。要摆脱这种创作风险,走出创作误区,培育抗战剧的扎实之作、诚意之作、精品之作,必须回归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重拾人文情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真实是历史的赠予。对抗战历史有总体性的把握,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最基本的判断,无论何时,这一创作起点不能模糊。多年来,历史普及也好,专业研究也罢,都为今天的我们了解抗战历史提供了厚实的史料基础,抗战剧创作不能置一切推动历史发展的努力于不顾,置新时代下一个不断确认的文化自我和国家民族的精神传扬于不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出发,尊重历史事实,全面认识战争性质,坚持正义与和平,深入历史进行艺术探索,才是抗战剧创作应有的理性。

  寄寓于“小历史”中的人文情怀,是未来抗战剧紧密联系观众的重要纽带。大历史绵延不绝,恢弘开阔,是我们培养历史认知的重要依据。与之相比,凝结在个人身上的小历史,更为个性、生动、多样,能够传达出微妙的时代表情、历史神韵和社会气息,也是历史题材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缘由。创作者若能静下心来,投入更多精力到人物塑造上,以小见大地挖掘开发,从史实中打捞特色鲜明的人物和故事,并且深入人性深处,相信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理解维度和阐释空间。抗战剧的创作创新不仅要从内容上着手,也要重视艺术手法问题。当前的一些创作者对小历史不屑一顾,创作之路越走越窄。事实上,真实历史中所蕴含的复杂命题,还远远没有挖掘充分。

  抗战剧既是面向战争与历史的表达,也是面向艺术与审美的创造,更是面向时代与人民的传播。作为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产品之一,抗战剧必须承担起文化传播、价值引领的作用。只顾收视率,一味迎合观众市场,满足于数量而忽视质量,为眼前利益放弃长远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掘坟墓。从价值传播的角度,引导抗战剧的创作生产,加强相关的批评引导,是未来电视剧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用好作品感染人、鼓励人、引导人,抗战剧大有可为。期待有更多优秀作品传达出我们对抗战历史的敬意,熔铸起民族自强向上的昂扬精神。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