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杜垚杰:慈善要成为经得住质疑的文化
//www.workercn.cn2015-07-31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南通一名高二女生小梅(化名)因遇车祸得到百姓捐款达90万元。7月27日,一则“小梅家属现身苹果店购买手机”的消息,出现在当地网友微信朋友圈,引发大量转载和质疑:“给孩子的救命钱,怎么能这么用”,对此,小梅的婶婶回应称,手机是给小梅联系用的,花了3000多元,是用自己的钱买的,并没有动用捐款。(7月29日《现代快报》)

  善款因一部手机而遭质疑,让本已风雨飘摇的慈善之花再次接受质问的洗礼。不论是官方慈善还是民间慈善一度饱受信任危机之苦,扣人心弦的“红十字会”风波,令人震惊的“慈善妈妈”事件都在侵蚀着所剩无几的信任。一部手机,一辆车,一台电脑都可能随时推翻慈善的“真善美”。可见,失去信任的慈善让爱变得不那么温暖。

  然而,慈善的脆弱不堪并非仅是信任的缺失,因为网友的质疑不是无事生非。不论是捐款者还是热心网友都可对善款进行监督和提出质疑。善款凝聚的是爱心人士的良善和仁爱,它不应得到欺骗和挥霍,每一份善举都应得到尊重,每一分善款的应得到善用,每一次质疑都应如实解答。只有那些以慈善名义消费爱心的人才是破坏慈善大厦的蛀虫。当然,我们愿意相信小梅的善款没有它用,只是病态的慈善让爱心感到了不安。

  原本作为救命稻草的善款,不仅让捐款者看着揪心,也为受助者戴上了枷锁。捐款者和热心网友在关注受助者的病情同时,也不忘监督善款的去向,甚至不放过受助者及亲属衣食住行的细节。倘若正常的一举一动都需要拼命解释时,那么原本无私的爱将会变成不能承受之重。善的大爱应是给困苦的人带来温暖和希望,不该让其成为大众放大镜下的焦点。

  慈善也就是在无情的消费和过度猜忌中变得岌岌可危。不可否认慈善欠公众一个交代,缺少一个让公众不争的理由。公开透明的运作,完善的款项管理,知恩图报的感恩是慈善突破信任危机的正道。当慈善走上正轨时就变成一份经营爱心的事业,它不仅能够集汇社会之仁爱,也能抚平世间灾难之疼痛。

  更进一步讲慈善不仅是一种事业更是一种文化,应成为大众生活的常态。不需要更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也不需要潸然泪下的故事宣传,更不需要众说纷纭的猜忌。慈善是植根于人类心底的那份仁慈和善良,让人心灵和道德得以不断净化和升华的圣坛,是一种高尚纯洁的社会文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