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章门仁:“梅花”开后广州更待“百花齐放”
//www.workercn.cn2015-05-22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日晚,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广州大剧院落下帷幕。在过去11天的竞演中,广州的各大剧场都人潮涌动。第27届梅花奖(广州)执委会的工作人员发现,19场竞演活动的平均上座率达90%,不仅有来自珠三角、港澳的戏迷,甚至北京、上海、浙江乃至兰州等地的戏迷们也赶到广州“追梅”。

  “梅花奖”18年后重回广州,无疑是羊城文化界的一大盛事。这些年,还有金钟奖、动漫节、演交会、国际纪录片节在内的大型文化活动纷纷落地广州,并且都在珠三角乃至广东引领一股文化风潮。而从上座率等指标来看,这一届梅花奖举办得既叫好又叫座,这当然与广州的城市特色和历史传承有关系。一方面,广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又是岭南文化中心,广州市民乃至珠三角、港澳地区的戏迷众多,而梅花奖这一戏剧领域的国家顶级奖项,无疑具有强大的号召力。羊城市民热捧梅花奖,本身就证明了传统戏剧在广州雄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广州又是一座经济发达、思想活跃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级奖项在广州这样“量级”的城市举办,才能释放其最大的影响力,彰显奖项的权威性。广州的特点还在于生活气息足,听戏、看戏,甚至老百姓自己组个私伙局唱两句,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方式。“梅花”在广州“绽放”,正是由于广州传统戏剧的“气候适宜”“土壤肥沃”。

  梅花奖已经落下帷幕,但这股文化热潮还会持续。由此而生的一些思考,更有利于让广州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首先,我们看到了梅花奖各场竞演的超高上座率,市民对于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利用好这股热情,将诸多岭南文化的特色项目传承好、发扬好,就是广州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广州固然拥有一些高水准的剧团,但还有很多特色文化亟待扶持。即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粤剧,近年来也有式微迹象。这既需要传统文化的从业者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也需要政府部门拿出适当的扶持政策,绝不能让这些文化精粹成为绝唱。眼下,粤剧进校园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对夯实广州的传统文化发展基础,大有裨益。

  其次,广州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如何进一步扩大演出市场,让市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高水平演出,也值得我们关注。广州人既有消费能力,也有消费品位,从传统的粤剧到后现代话剧,从西方的交响乐到港台歌星演唱会,在广州都能找到各自的忠实拥趸。在文化演出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减轻文化演出行业的税费负担,培育更多市场主体,激活文化演出市场。如此一来,既能让爱好文艺的广州人一饱眼福,文化产业也能逐步成长为广州经济实力的又一大支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