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陈 原:奖多必滥
——文艺评奖系列谈①
陈原
//www.workercn.cn2015-04-1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多年前,这个奖那个奖,曾经遍布各地,是个行当、是个协会学会,甚至是个部门都设个大奖,因为设奖能提高关注度,还可以敛钱。后来,经过几次整顿,奖项被一再压缩、不断精简。遗憾的是,奖多奖滥的抱怨声和批评声,近年来依然不绝于耳。

  其实,现在舆论对奖项过多的批评,常常针对的是获奖名单过多的问题。每当一种奖项公布出来,你会发现,下面紧跟的是一长串的作品和人名,好像一棵大树悬挂了无数的果子,树尽管只有一棵,但果子却一串接着一串。在这样的评奖中,大奖、一等奖是双黄蛋甚至是三黄蛋的,并不少见;二等奖和三等奖是十几个直至几十个的,也是常态;而优秀奖密密麻麻的,则已经成了自然现象。

  获奖作品和人名为什么会如此之多呢?许多年前,一位知名作家担任评委会主任,评过之后,我看他疲惫地走了出来,就追问:获奖的有多少?只见他苦笑一下答道:真是不好意思啊,一共268个!为什么会评出这么多奖?他告诉我,什么都需要平衡!

  平衡,正是获奖作品多而滥的主要原因。那么多单位和作者、演员来了,辛辛苦苦,什么奖都没有,说不过去;这个单位获了奖,那个单位一个没得,说不过去;那个部门得了一等奖,这个部门好歹也要给两个二等奖吧,不然,说不过去;主办省市、赞助单位,出钱出力,招待也不错,没个一等奖,更说不过去。

  有人以为评奖过多是权钱交易的结果,有的或许是,但有的却未必。有些时候,情面甚至比红包更重要,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混,低头不见抬头见,让人家空手而归,白来一趟,合适吗?如果领导打招呼了、熟人托付了,不给个面子,说得过去吗?

  如今的评奖,某个或某几个评委出面说项的非常盛行,这种“关说”,可谓防不胜防。外面的人对评委还要一个一个去打通,而评委早晚相见,托付殷殷,几个人一忽悠,名次就上去了。

  平衡就是照顾,想照顾方方面面的关系,讲情面也是一种讲利益,实质是将主办方的利益置于首位,将评委和组织者的关系圈、利益圈看得最重要。我曾经多次参加评奖,每次评奖评到最后,就会发现,有时大家最看中的那个作品和选手反倒不是第一,这就是关系在作祟。不过,评一等奖时,照顾关系往往都是在相距不大的情形下出现,因为谁都不会公然败坏自己的声誉。所以,终评结果,无论主办方还是评委们,都特别喜欢双黄蛋、三黄蛋的出现,如此一来,既可以照应关系,也不至于让最佳者出局,皆大欢喜。至于二等奖和三等奖,照顾的成分就比较大了,在十几个、二十几个甚至更多的获奖名单中,塞进几个关系,隐蔽性要强得多。

  皆大欢喜,听起来好像挺美的,事实往往相反,或许最终的结果恰恰是人人不满。稀为贵,多则滥,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在一堆名单的面前,优秀者并不觉得脸上有光,关系户也没觉得获这个奖有多难。长此以往,评奖就成了人情的聚会、说项的赛场,谁还会当作优胜劣汰的舞台?

  即便评奖没有人情,说项也不起作用,但获奖名单一多,其权威效果还是会大打折扣。有人会说,多是因为难分高低,或者各有千秋,这话尽管有几分道理,但为了每次评奖的最佳效应、为了评奖的长久权威,还是应当少而精。“唯一”肯定比“唯二”“唯三”更有吸引力,两个三个必定比十个八个更具号召力,这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