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封寿炎:无聊话题为何总能席卷网络
//www.workercn.cn2015-03-09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社交网络上,当大家还在为一条裙子的颜色吵得不可开交时,“duang”的一声,更无聊的来了。这个没有文字,连发音都搞不太清楚的拟声词,一夜之间就席卷网络。

  网络永不会消停,隔段时间就会引爆一个话题。大多数话题都非常无聊,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无聊透顶的话题,为什么就能席卷网络?

  从社会学角度说,参与某个众人讨论的话题,其实是个体在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人类是社会性种群,不但在物质世界里采用群居模式,在精神情感世界里也要集结成各种共同体。维系精神共同体的纽带,既有亲情友情,也有志同道合,还有各种各样的公共话题。当人们参与到同一个话题的讨论之中,他们就结成了某种虚拟的共同体,参与者就获得身份确认,“我没有落单,我属于这一群体”。

  对人类而言,被孤立、落单,是一种痛苦的惩罚。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里,个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被孤立、落单。我们都渴望属于某个团体,获得归属感。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他们只能寻找外在的确认。比如住什么房子、开什么汽车、穿衣用度选择什么品牌,借助商业品牌来彰显个性,缓解泯然于众人、湮灭于人海的焦虑。而关心新闻资讯、追逐流行文化、参与公共话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归属感的确认手段。

  公共话题是联结个体的纽带,它可以整合社会,形成精神感情的共同体。在现代传媒出来之前,公共话题在客厅、里弄、餐馆等场合被讨论;在现代传媒出现之后,公共话题在更广泛的舆论场上被讨论。但传统媒体的采编体制,基本杜绝了大规模讨论无聊话题、甚至是无意义话题的可能性。而当网络尤其是社交类网络出现之后,由于其兼有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发声、直接参与,无聊话题的风行就具备了可能。

  无聊话题的周期性喷发,对于健康的舆论生态肯定是伤害。但也不能因为“裙子颜色”不可开交的争吵,以及“duang”的持续刷屏,就指责人们愚不可救。事实上,这些话题来得快也去得快,比如眼下关于“两会”的讨论,已经轻而易举取代了“duang”,成为社交媒体上最强势的公共话题。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话题,往往比无意义的无聊话题更能吸引公众热情,也更符合营造健康舆论生态的要求。对于这类话题主动沟通、充分讨论,进而逐步形成共识,这是现代社会极具效力的整合剂。如果它们不缺位,“裙子颜色”和“duang”之类的无聊话题,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