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尹 亮:谁来护卫现代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愁
//www.workercn.cn2015-02-27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春节期间,上海一名文科博士的返乡笔记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此篇文章发布后,有媒体又发布了另一篇“博士返乡笔记”,对前述文章的部分观点进行了批评。这些怀揣感思之意的文字,其实都是满满的乡愁。

  曾几何时,我们已经习惯于对乡间生活的美好想象,以此来和高速发展的城市生活进行对比。习惯于乡间社会的温情脉脉,习惯于耕作生活的简单而充实,甚至城市中疲于奔波的都市白领都在层层重压之下羡慕着“农妇(农夫)、山泉、有点田”的乡间生活,渴望着被城市拘束的自由本性得以放松。

  然而,乡间生活并非一直那样美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充满了艰辛。“靠天吃饭”这句俗语也在明白地告诉你,自古以来的农耕生活都面临着不可抗拒的天灾地祸。即便是在所谓历朝历代的盛世中国,即便在满足了农民生存的基本温饱问题,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农民劳动力过剩的“农业内卷化”问题。那种认为传统乡村保留着一切美好的认识,或许多半停留在一种经济不必发展的眼光和心态上。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离开城市,加入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队伍之中。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们,正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与此同时,高考制度的恢复,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更是令大量的农村青年通过升学的途径走出了农村,走向了城市。那些博士笔记的作者们,也正是通过这种途径离开了故土。

  必须看到,当今农村出现的问题也同样是尖锐的。很大程度上,农村本身并没有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而是被附着于城市文化之下,其价值标准也逐渐以物质或物质化的力量作为衡量。这些都导致原本纯朴的乡间生活变了味,很多人因此离开了农村,从此就没有再回去。

  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切问题都要在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解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脱离不了自己的美丽乡愁。对于有着灿烂农耕文明的中国来说,在这个城市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农村和农民仍应该是国家的“基本盘”,需要用心来进行守护,让他们也能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更重要的是,通过守护,让我们的美丽乡愁得以安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