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曹 林:警惕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化评论
//www.workercn.cn2015-09-09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最近辅导几个学生写评论,他们在思维上暴露出的问题很有共性,值得说一说。

  有个学生想写最近舆论热议的“中国游客唱国歌大闹曼谷机场”事件,他总想把两边的责任掰扯清楚,理由“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我建议他从“各打几板子”的思维里跳出来,因为很多话题都不适合用“谁先错谁后错”的思维两边归咎,否则很容易推理出“后错”的正义性,进而推导出以暴制暴的正当性。我还跟他说,我们常说的“客观公正”不是厘清责任各骂几句,而是要有基本的是非和原则。

  有个学生想评“17岁少年出走留绝笔信:下辈子不做穷人家孩子”。他说看到新闻标题就感到心酸,想分析贫困带来的心理压抑,从而批判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我建议他不要被煽情的标题牵着鼻子走,因为读了新闻就会发现,他们家并不穷,只是父母在花钱上对他管得比较严。评论要基于事实,不要先入为主地带着一种自以为正义的“批判体制”的视角,要防范轻易进入一种悲情逻辑和悲愤陷阱。

  评论需要传递理性,而不是自以为正义地跟着“病态思维”走。以前还有过这样的新闻——精神病人制造血案,声称是因为受到不公对待而报复社会,一些媒体由此一窝蜂地批判社会和体制。其实,有时候评论被“病态思维”左右,也是一种舆论病。

  在我看来,这两个学生评判时事时所暴露的思维问题,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看待社会的方式。他们每天从网上接触到很多信息,有很多想法却缺乏理性思维,于是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自以为正义的逻辑裹挟;他们在很多问题上有起码的同情心,充满了正义感,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却缺少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辨能力。

  我在与一些年轻人交流时发现,有不少人在谈论时事时,都喜欢将“为弱者说话”“坚守良知”“道德”“权利”“自由”等大词挂在嘴边。他们迷恋谈论一些抽象概念,沉浸于宏大叙事而不善于就事论事地分析,不习惯从实际问题和实践经验谈起。这些人说起大道理时能高谈阔论,但在对具体问题和新闻事实进行分析时,却经常发生判断偏差——要么生搬硬套地用抽象的观念去套事实,要么不顾具体事实而空谈大道理,要么用简单的中西对比去分析,难免会出现过度阐释的情况。

  于是,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舆论景象:“全面看问题”变成了面面俱到却没有重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变成了没有是非立场的庸俗辩证法,“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一边”变成了没有原则地认为弱者代表正义……

  杨绛先生批评当下很多年轻人“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实在是击中要害。如今不少人接受的多是从网络上得到的碎片化知识,或是从快餐化阅读中获得一知半解的理论,他们没有系统的知识架构,掌握的大多是一些名词泡沫和学术概念。所以,当他们用这些还没有深入理解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时,难免会发生偏差。

  当然,我写下这些,并不都是批评别人,也是自我反思的一个过程,提醒自己时刻警惕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评论,防止不自觉地就进入那些陷阱而不能自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