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毕晓哲:名牌大学招“偏才怪才”也是有底线的
//www.workercn.cn2015-07-13来源: 扬子晚报
分享到:更多

  5年前凭羽毛球特长被特招入北大的段克非,和今年北大在四川“预录取”的羽毛球特招生兰天进行了一场比赛,又引发“特招”的话题。

  一看到“特招生”,舆论就会有一种误区——“打羽毛球也能上北大”,许多人或认为这是北大青睐“偏才怪才”的标志。这一思维可能形成误导。学生兰天学习也不差。北大录取他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录取优惠分值不低于二本线,而其本人高考分数是497分,高出二本线52分。这样的学习成绩并不差,体育又有特长,又怎么是所谓的“偏才怪才”呢?应该是综合素质比较高才对。

  实际上,从近年来的招生实践看,“偏才怪才”并不为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所喜。近日安徽自称“少年钱钟书”,写出3000字古文自荐信的高宽,虽然震动舆论,但没有名校问津。名牌大学近年来日益纠正单纯的注重“偏才怪才”的招生理念,是适当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从北大预录羽毛球特长生兰天上,社会舆论更应该理性一些,看到选拔人才的社会底线。现代社会分工日益复杂,要求的公民素质、劳动者素质也日益提升,真正的人才不可能再是“一招鲜”式人才。“一招鲜”式人才,往往是“瘸腿式人才”。在如此好的教育条件,如此完备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体系,一些特长生竟然连基本分数线也达不到,只能说明这些人才在某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样的“人才”,如果进了名校,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就此,有些人可能对上述观点嗤之以鼻,会举出上个世纪初叶,罗家伦数学得0分,被北京大学录取;吴晗数学得0分,季羡林数学得4分,钱钟书数学得15分,被清华大学录取;臧克家数学得0分,被山东大学录取等例子。这些前例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国年代,乃至建国之初,没有基础教育条件,这些精英人才根本没有机会学数学,但他们的潜质和素质却不低。试想,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之下,一名高考生数学才考3、5分,即使“球打得好”,也足以证明这名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先天上存在严重“缺陷”。这样的学生,哪一个名校愿意录取?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阶段情况的做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