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段久惠:给“偏才”涌现以制度出口
//www.workercn.cn2015-06-17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来自辽宁的高中生小王凭借一篇没有发表的万字论文,顺利赢得华中农业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机会。论文《犬外伤性白内障治疗及其模型的构建》是小王读高二时完成。缘由是家里宠物狗患病,他辗转联系上动物医学专家指导,并查阅文献,用时两年写出,面试资格审核时,被评委认为其具有创新潜质。(6月16日《长江日报》)

  小王的个案,折射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招改革自主招生的制度初衷。对于小王而言,即使他不见得能在综合成绩上出类拔萃通过高考的选拔,仍然有获得探究学习、继续深造的机会;而对于华农而言,它可能招收到一个有天赋和专业兴趣的好苗子,丰富了学校的人才结构,可以说是实现了双赢。

  高中生研究宠物病学,也许在一些人眼里是“不务正业”。然而往往正是,这些“不务正业”里的问题主义、兴趣钻研和专注精神,为一个国家的创新基因播下了种子。小王的探究动物病学的领域,并不算“显学”,但这一课题却契合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科特色。个人的“偏才”同样获得社会人才遴选制度的肯定,这也是案例具有的社会鼓舞意义。

  当下的学校和家庭教育、评价体系里,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是,中学阶段的学生什么都要求学,并必须在统一化标准化的测试中反复练习应答能力,最后反而被忽略了某一方面的专才和创造能力。而对症下药,从人才评价和遴选标准、资源途径的突破和变化,无疑是让“偏才”“怪才”学生们更多涌现有了制度出口。

  正如偏才怪才并不经常出现一样,对他们的遴选制度安排不具备普适性基础。也因此,社会人才遴选常态化制度真正融入了“不拘一格降人才”评价思维,体现的核心观念是“对非一般的包容”。也就是说,偏才怪才一旦出现时,它们有获得被认可、被呵护的弹性制度空间。而一个社会的科学创新,就像知名科技史研究家李约瑟的观点,需要的就是这种具备包容、试错和开创精神的制度土壤。

  2014年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6.5%,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资源大大丰富和提高,至少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基础需求上都可以得到满足。当社会的教育资源从普及的“温饱”水准迈入“富足”阶段,孩子们在接收消化知识和创造性运用上,应该被鼓励走向更自主、更个性、更从容,这离不开学校和家长改进理念,更需要社会在提升教育资源质量、多元化供给、细分遴选制度上创造条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