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雷振岳:光大儒教精华何妨多些“韩国节奏”
//www.workercn.cn2015-10-12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更多

  10月11日新华网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12次会议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了47个项目,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也成了“世界记忆”。记者发现,这些古籍中不仅包括朝鲜李氏王朝时期儒学家的著作,例如李朝时期朱子学大师李退溪的朱熹理学选集《朱子书节要》(1743)、《圣学十图》(1681)等,也包括一些原汁原味的中国儒教经典,例如朱熹和吕祖谦合著的《近思录》(1794)。

  对此,不少国人都有一种“酸楚”,甚至是“愤怒”:中国的儒教思想、儒家经典,竟成了韩国文化的构成。与其“愤怒”,不如反思;与其“酸楚”,不如多学学韩国的儒教敬畏感。

  同样都是儒教经典,看看韩国人是怎么继承、光大的:“718部书籍和文献创作于1460年至1956年”、“这些木刻板在原作者家族代代相传,少则60年,多则550年,有序传承确保了文物的真实性。”儒家文化传播竟然496年都没间断,这个漫长的时间跨度,最能证明传承者的真诚和虔诚度。如此多的家庭将雕版印刷进行世代保存,儒教敬畏感达到了“庄严”和“膜拜”的程度。儒家文化已深刻印到了韩国人的内心深处,“做到了在思想上沟通前人、启发后人的作用,使朝鲜儒家思想得以有序传承和发展”。

  一则新闻也证明了这一点,面对韩剧在中国的热播,王岐山说: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回归的升华。韩剧中的韩国人,多儒雅,友善,敬老,敬业,彬彬有礼,无限谦恭。他们真心把儒教文化融化到了生活和思维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文化无国界的当下,人家拿儒教文化进行“本土化申遗”,让儒家文化走向世界,有何不可?

  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口口声声说,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民族的根、魂,传统文化仍然正在缓慢流失,比如儒教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勇等观念,不少年轻人都不以为然。孔子他老人家在有些专家眼里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儒家文化成了“落后”和“落伍”的代名词。特别近年来,我们拼命赚钱,而唯独忘了打造玲珑优雅的内在,传统文化儒教文化自信力,丢了很多。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我们的重视度不高,其他国家才乘虚而入:2007年,韩国将“祭孔大典”进行了正式文化遗产申报;“韩医”向联合国提出申请;韩国说“活字印刷”是韩国人发明的;韩国还把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印在了他们的钞票上。这怎么不是重大的发展遗憾呢?

  面对“韩国儒教雕版申遗”,有“酸楚”和“愤怒”,当然是好的,更要把这种危机感,化作“前行”和“反思”的力量。比如,当下我们应该多继承儒家文化精华,多将君子人格、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精华,为我所用,纳入当下的价值构成,成为国人的灵魂和信仰,让内心多一些平和幽静、厚重致远。再比如,多让孩子们和传统文化儒教经典,完成密集对接,把这些民族之魂、价值的根,播撒到孩子内心。儒教文化发展后继有人,用先贤的哲思来弹拨我们的心弦,传统文化也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整个社会的儒家文化敬畏感提升了,成为国人清晰而自豪的“价值坐标”,传统文化被人“抢注”的现象,才能得到纠正与遏制!(雷振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