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子 墨:城市需要站在大学的肩膀上眺望
//www.workercn.cn2015-09-07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秉承城市的开放、创新、包容气质,借鉴全球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与更多的世界名校开展深度合作,也可以为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加速

  深圳究竟需要多少所大学?这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有专家指出,深圳近期至少需要8至10所万人以上的大学,在校大学生规模应尽快达到20万至30万人。一些民间研究人士更是以全国平均高校数量以及经济总量的比例计算,认为深圳目前至少还需要增加18所本科高校。

  不管怎么说,深圳眼下的高等教育体量确实是太轻了。中国社科院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排行榜上,深圳今年首次超越香港,排名第一。但另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指数仅在全国排30名开外,与城市经济竞争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是的,无论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还是巴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知名城市,一说到它们,人们的眼前很容易浮现出一大串名牌高校的名字。而说到深圳,除了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之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并不多见。高等教育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和支柱,对致力于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深圳来说,缺少与城市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一流大学,一直是深圳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仅需要回答深圳究竟需要多少所大学的问题,还需要回答,深圳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具有相应区域影响力、辐射力的大学?这个以创新为基因与胎记的城市,还能不能激扬创新精神,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圳速度”?

  尽管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比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甚至基础教育都更需要时间的积淀,不能操之过急,要戒除浮躁冒进心理;但另一方面,它也不能成为坐视无为的借口。从国内外一些大学发展的实践看,并非没有超常规发展的先例可循。近者如香港科技大学,建校仅十几年就跨入了世界百强大学行列;远者如英国沃克大学,短短30多年办学历史就创出了世界一流的奇迹。

  同样,秉承城市的开放、创新、包容气质,借鉴全球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与更多的世界名校开展深度合作,也可以为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加速——说到城市的国际化,高等教育达到国际化水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事实上,深圳已进行了这方面的积极布局。2014年,深圳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办学动作频频:8月25日,深圳市政府与吉林大学、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也是办学规模最大的大学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合作举办大学备忘录;9月5日,北京理工大学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合作举办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作为深圳市政府、清华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的首个结晶体——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也于去年底正式启动。从中不难看出,深圳高等教育的跨越性发展已日益呈现国际化发展的格局。

  但值得一提的是,正如2011年在深圳召开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有专家所言,教育国际合作不是到处开“麦当劳”,需要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结合。如何既具有开放的全球化视野又恪守优良文化传统,如何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在对学生独立人格、批判思维的培养等教育共同价值的追求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最终培育出若干所引人瞩目的世界名校,这些都值得深圳小心求证、大胆探索。

  城市需要站在大学的肩膀上眺望。美国正是以常春藤大学的枝繁叶茂,保持了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大学从来就对世俗社会具有价值引领功能,城市文明的根基、社会价值观的标尺等,无不与大学密切相关。未来的深圳大学群,也当承载起这样的期许与使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