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吴龙贵:义举,有权获得良知反馈
//www.workercn.cn2015-08-20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8月13日晚,四川泸州一名10岁左右的女孩掉进长江,两名施救者跳入江中,体力不支将要发生意外,又有两名施救者先后跳入江中,将要到岸边时,又一人跳下去帮忙救人。经过20分钟左右的救援,所有人安全上岸。获救的小女孩和她的家人悄悄离开,连声谢谢也没讲。

  小女孩不慎落水,生命危在旦夕,考虑到事情发生在晚间,救援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素不相识的5名施救者跳入江中,同时还有围观民众在岸边打手电或用手机为救援者照明指路。可以说,这是一次靠集体的力量以及相互之间的信任和默契配合完成的救援。所幸救人者和被救者最终都平安。

  原本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结局,然而这份美好,却因为被救小女孩家人的表现而有了格外刺眼的瑕疵。也许我们对“救人者筋疲力尽,被救者冷漠离开”之类的事情并不陌生,甚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也没少发生,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因此而变得麻木。网络上,很多网友都对这家人的表现感到无法理解,乃至愤怒,这种舆论反馈不仅将一起个案上升为公共事件,同时也表明,个体行为对整个社会风气和道德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力。

  换位思考,我们可以推想,这家人的悄然离开,也许是因为当时惊魂未定而举止失措,也许是家长想尽快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安抚受到惊吓的小女孩,但这一切都不应该成为冷漠的理由,因为,向见义勇为者道一声“谢谢”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意义却不容忽视。

  知恩图报是古已有之的传统美德,譬如“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是利益回报还是精神回报,一个人获得了别人的帮助,至少要让他人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是有价值的。向施救者道一声诚恳的“谢谢”,既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也是对施救者的肯定和认可。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一种道德契约,如果有人随意违背契约、践踏规则,那么一个社会的信任基础就会遭到破坏。

  别人拿生命来救你的孩子,你却只给别人留下一个背影,其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社会互信的流失,而社会互信则是道德大厦的基石。如果做善事得不到回报,见义勇为的后果变得无法预期,甚至充满了风险,谁还敢做善事,谁还有勇气见义勇为?连声“谢谢”都不说,虽然并未对见义勇为者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却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我们为何在意那一声未曾道出的“谢谢”?因为每一个义举都应该获得良知的反馈,每一点人性之光都应赢得赞美。更因为,这一声“谢谢”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我们知道,帮助他人是一件可以让人身心愉悦而非尴尬的事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