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朱永华:现代社会不应有“干到干不动为止”的劳动者
朱永华
//www.workercn.cn2015-08-05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4年,50岁以上农民工在总量中的比例达17.1%,人数已超过4600万。辛劳了半辈子的第一代农民工,现在又面临着养老问题的考验:养家养到何时,才敢“退休”?他们中超过八成没有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干到干不动为止”成为绝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现实又无奈的选择(据8月4日《人民日报》)。

  就事论事,即便是“第一代”农民工,如果当初有相应的技能和一般的初高中学历,能够进城在普通的商业或制造企业工作,包括养老保险在内国家所规定的“五险一金”,基本上都能享受,因为这些企业员工相对稳定,流动性不强,再加上便于监管,执行落实劳动法律法规相对较好。遗憾的是这恰恰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弱项。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的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利用“农闲”季节蜂拥而至进城务工,不仅本身没有任何学历技术,所从事的大多也是建筑企业的“临时工”,尽管后来已发展到不受季节局限的“专业农民工”,但由于建筑企业人员流动性太强,拒绝办理养老保险几乎是所有建筑企业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的“通行规则”,而缺少维权和保障意识的农民工,非但对企业这一明显违法的举措表示认同,对办理养老保险需要个人交纳养老金,反而有抵触情绪,并且这一状况延续至今也并没有多大改善。

  建筑企业农民工很少有人参加养老保险,这还不局限于“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从事建筑企业的新型农民工,没有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也并不在少数,公开报道显示,去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从事建筑企业农民工就超过4000万人之多,不难想象,无论是50岁以上的第一代农民工,还是正处在青壮年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要在建筑企业一线工作,能够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基本是微乎其微,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显然会带来养老、医疗、家庭、社会等等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风险隐患,“干到干不动为止”,不仅仅只是第一代农工个人的养老问题,更是国家在应对老龄化养老困局所亟待破解的难题。

  “第一代”农民工实质上与建国后第一代国营企业产业工人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均是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历经艰难,靠一腔热血和顽强拼搏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可以很武断的说,无论是京沪广今天的繁荣,还是沿海众多城市的迅速崛起,乃至很多城市面貌的巨大改变,无不渗透着“第一代”农民工辛勤的汗水,城市的一砖一瓦甚至都有第一代农民工留下的烙印。如果说建国后第一代国营工人,靠艰苦奋斗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一代农民工则在承受诸多不公甚至“委曲求全”的情况下,为国家经济腾飞和改变城市面貌立下了历史性功勋。没有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无论背后原因如何复杂、客观,“干到干不动为止”都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公平和最痛心的“二次伤害”。

  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建立劳动关系时,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为劳动者办理养老和其他社会基本保险,这一明显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在具体实践中被“缩水打折”,归根结底,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乏力所致,尤其是很多建筑企业,至今不仅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不予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依法为劳动者办理养老保险等各种违法违规现象几乎成“常态”,这些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现象不彻底铲除,只会导致在第一代农民工身上存在的问题,依然会在他们“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第四代”身上重复上演。“干到干不动为止”不是文明法治与社会保障环境下,劳动者应当存在的状况,尤其是城市建筑领域的农民工,他们从事现今环境条件最艰苦、工作任务最繁重的劳动,为一座座城市面貌和经济发展奉献毕生。到老了,干不动了,最终却无奈还乡,没有养老金,甚至无钱就医。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举世触目成就,最终却让一个个“功臣”在贫困潦倒中谢幕人生,不仅不公平更是一种残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