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张志锋:创业扶持,别忘离乡的“我”
//www.workercn.cn2015-07-0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有些地区,创业环境不理想。但只要把眼界放宽一点,打破属地管理的惯性思维,就能突破资源贫瘠的束缚,找到创新增长点,在创业扶持上实现更大的作为

  要说大众创业,名不见经传的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可以算是先行者。全县20多万农民,近8万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开拉面馆。近30年来,化隆人以亲帮亲、邻带邻的方式,在200多个大中城市衍生出上万家店,给农民带来的纯收入去年已达到几亿元之多。

  大部分人可能从来没听说过“化隆拉面”。创业之初,内地人对化隆的知晓度很低,他们只好打着“西北拉面”等五花八门的牌子。第一批化隆人开始闯荡厦门做面馆生意,是在1988年前后。那时候,老家自然条件恶劣,靠天吃饭难以为继。他们根本没意识到,也没心思考虑打造自己的品牌。

  然而,随着人们对餐饮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作坊式经营、粗放式管理的小面馆有点赶不上趟了。更让化隆人冒冷汗的是,近两年,兰州一些大型品牌拉面店,开始在全国布局,有的直接开到他们的左邻右舍。大树底下难长草,部分化隆小面馆已然招架不住。

  危机来临时,化隆人发现自己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各方面的实力都拼不过品牌店;互相对着干,也不是办法。

  “化隆灶”的问题是门槛不高,但多年来农民毕竟摸爬滚打闯出了市场,而且它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快车道。眼下最需要做的,就是改善经营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专心做好一碗面,拧成一股绳打造共同的品牌。

  散落各地的小面馆,围绕原产地打造共有品牌,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作用不可替代。在这个问题上,经常与化隆拉面如影随形的“沙县小吃”,值得学习借鉴。同样以自主经营为主,都是在外地创业,沙县小吃采取了同业公会的管理模式,业主自愿加入,得到允许后才能使用注册商标,一开始就有了财力支持、品牌引导和统一标准。这不仅实现了抱团发展,有利于质量控制,还方便了政府集中提供各种创业扶持。

  创业关键期离不开扶持,但创业同样深受环境制约。化隆本地就未必适合创业,过去全县仅有一家像样的小工业企业。这种情况下,政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甚至是发达地区的创业扶持措施,更不要被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蒙住了眼睛,老想着让外面的人返乡创业。无论如何,农民闯出一个合适的产业不容易,刚实现“批量脱贫”又遇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发展瓶颈,政府应该想办法在就业培训、创业贷款等方面,千方百计拉一把,继续鼓励更多农民走出去,帮助农民守住、扩大这个来之不易的阵地。只要解放思想,跳出“化隆县经济”,政策随人走,把眼光投向县内外的化隆人,助推“化隆人经济”,纠结就可迎刃而解。

  事实上,中西部有不少这样的地区,造血功能较差,输血扶持作用有限,只能去外面闯。如果把眼光局限在本地,就算再怎么简政放权、放宽审批,其作用仍然是有限的,处境也是尴尬的。然而,只要把眼界放宽一点,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打破属地管理的惯性思维,紧盯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做文章,就能突破资源贫瘠的束缚,找到创新增长点,在创业扶持上实现更大的作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