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李小佳:让被撞老人不再被抛下
//www.workercn.cn2015-06-25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一名七旬老太被车撞伤,轿车司机将老人抱上车。在大家以为他会把老人送往医院时,情况却出现戏剧性的反转:车辆驶出约200米后,司机将老人丢在桥上,独自跑了。

  将老人抱上车,然后又丢在桥上,从这一系列举动中可以看出轿车司机的内心纠结:想帮助老人弥补自己的过失,又怕老人讹上自己。应该说,轿车司机并非没有正义感,但最终错误应对,表面看源于肇事者自己所说的担心被讹。实际上深究下去,这怕的背后还有多层原因,也反映了当下社会道德生态的复杂性。

  首先,肇事者对于自己可能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并不清楚。当前驾校培训的一个现状是,交通规则的培训和教育相对于驾驶技术而言明显偏弱。这就导致很多司机拿到驾照,但在应对道路纠纷时往往出现行为偏差。在事故发生后,自己到底是做错了还是做对了,判断标准更多地来自于直觉,而非对交通规则的烂熟于心。在这种情况下,出了事故第一反应自然就是怕,而怕的后果往往就是躲和逃。其次,社会诚信的缺失。在此前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一系列争论中,显然肇事者受到了更多的负面心理暗示。于是,在发生事故后,作出了看似自我保护的举动。自私最终战胜正义,看似是源于对某个社会群体的不信任,其实折射出了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而社会诚信的缺失事实上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司机看似自我保护的举动,不仅让自己处在一个更加被动的境地——本只需要承担次要责任,却因涉嫌肇事逃逸,首先要接受治安拘留的处罚,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执法成本。

  现实生活中,很多犯错的人并非大奸大恶之人,而绝大部分是在一念之间作出了错误选择。面对突发事件会害怕、担心、犹豫、纠结都属于人之常情,要让人们最终能够战胜内心的怯懦和自私、作出更富有正义感的行为,关键是要积累更多有助于道德行为的社会资源。必要的知识储备、社会的信任、公正的执法、社会的正气等,都应是这些社会资源的构成。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总是期待他人做正义的守望者,自己做道德的旁观者,社会正气就会在众多个体的旁观中被消解。只有众人拾柴,每个人都尽到自己的道德责任,整个社会的道德生态才会更加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