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马建辉: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学生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3周年
//www.workercn.cn2015-07-12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73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也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重温《讲话》中向人民学习、做群众的学生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具有重要启示。

  遵循创作规律和实现思想引领需要向人民学习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文艺专门家要“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门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这是从文艺工作者创作作品的角度谈为什么要向人民学习:向人民学习,做人民的学生,可以密切创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创作同实际生活的联系,使作品内容充实、丰富,接地气、有底气、富有勃勃的生气。我们知道,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或表现,对于现实生活要反映得深刻,表现得真实,就要抓住生活的主流和本质。这个主流和本质,就体现在作为推动历史前进动力的人民群众身上。比如,一些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除了表现人民军队指战员的英勇作战之外,还展现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支前活动,把人民群众的这些活动作为战争的积极背景,这就是为了体现出战争的本质——人民战争的正义性来。人民的活动在文艺作品中建构、丰富着作品的内容和意义,也使作品思想性更为深刻,穿透力更为强烈。把握社会的本质,必须熟悉和了解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因此,向人民学习,是文艺创作揭示和反映社会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文艺创作规律的必然要求。

  文艺工作者向群众学习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启发人民觉悟,教育人民提高,引领人民前进。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说:“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所以,向人民学习,做人民群众的学生,也是文艺工作者最终要做人民群众的先生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当年解放区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目的就是要解决文艺创作、文艺观念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好地发挥文艺动员人民、教育人民、引领人民的作用。人们常说,“爱”是一个好老师的第一素养。要当好人民的先生,就必须爱自己的学生——人民。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些文艺工作者“他们在某些方面也爱工农兵,也爱工农兵出身的干部,但有些时候不爱,有些地方不爱,不爱他们的感情,不爱他们的姿态,不爱他们的萌芽状态的文艺(墙报、壁画、民歌、民间故事等)。他们有时也爱这些东西,那是为着猎奇,为着装饰自己的作品,甚至是为着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而爱的。有时就公开地鄙弃它们”。这样的“爱”与“不爱”怎么能当好人民的先生呢?因此,必须首先向人民群众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感情、姿态和萌芽状态的文艺中所蕴含的更干净、更淳朴、更高尚、更进步的东西,诚心诚意地去爱他们,把立足点转到他们一边来。只有这样,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所接受,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好教育和引领人民的作用。

  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那么,文艺工作者要向人民学习什么呢?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说得很明确、很具体,即文艺工作者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这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讲话》在谈到一些文艺工作者不熟悉、不懂得作为他们工作对象的人民群众时,说道:“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人民群众的语言包含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心声、诉求、习惯和智慧。真正懂得了人民的语言,就真正懂得了人民,就打开了通往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大门。文艺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也是人民文学艺术家的一项基本功。

  与学习人民的语言相关,毛泽东同志还要求,“我们的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我们的戏剧专门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我们的音乐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歌唱。我们的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进而从中汲取思想,吸收营养,为创作做储备。事实上,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讲话》之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体现人民语言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代表性作品有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丁玲、赵树理等一批解放区作家的散发着泥土气息、体现着民间风格的文学作品,还有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来成为世界名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个音乐作品的主要创作者之一何占豪说:“这首曲子并非一个或几个作者写的,它是我们浙江农民原创的,因为里面很大部分运用了越剧的表演、音乐元素。”),等等,都是文学艺术家们向民间学习、向人民学习所取得的杰出成果,也表明了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有效性。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梁祝》这样一部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交响音乐作品,用中国人民的音乐语言,演绎了中国一个优美而悲怆的民间故事,使广大中国听众真正听懂了交响音乐,开创了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篇章。这些充分显示了人民多样丰富的艺术语言的活力和魅力。文艺工作者向人民群众学习,特别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是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本土原创性文艺作品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把从人民那里学来的东西转化为文艺作品

  拜人民为师,做人民的学生,必须诚心诚意。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这种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必须发自内心,体现在创作实践之中,把从人民那儿学来的东西转化为优秀的文艺作品。在《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些只“在理论上,或者说在口头上”认同工农兵群众的现象。他认为,“对工农兵还更看得重要些”应体现在“实际”和“行动”上。这“实际”和“行动”就是文艺工作者的具体创作。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些作家的创作“在许多时候,对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寄予满腔的同情,连他们的缺点也给以同情甚至鼓吹。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样的写作就是没有做到在“实际”和“行动”上以人民为师,即便到群众中去观察、体验和学习了,学到的也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没有真诚地深入到人民的内心,更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因此,是否真诚地向人民学习了,是否发自内心地认同人民,归根结底要看文艺家的作品,看看他们的作品中到底有多少人民性的内涵,有多少从人民那里转化来的东西。

  实际上,也只有把从人民那里学来的东西转化为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才有可能最终完成从人民的学生到人民的先生的角色转换,并实现对人民的教育和引领。一旦广大文艺工作者把自己诚心诚意从人民那里学来的东西转化为文艺作品,那么,一个崭新的人民文艺的时代就到来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同志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创作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这段经典论述,实际上阐述的就是“转化”的问题:一方面,是文艺工作者把从人民那里学来的东西“转化”为文艺作品;另一方面,则是文艺工作者通过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实现了由人民的学生向人民的先生的“转化”,即由学习人民向引领人民“转化”。正由于人民的东西、人民的愿望和意志融入了作品,这些人民文艺才焕发出巨大的引领力量。在这样的文艺作品中,人民的本质得到新的证明和新的充实,人民不仅从中发现了真实的自己,看到他们自己的真实的社会处境,而且他们还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未来,看到了可以由他们自己开创出来的美好生活的前景,所有这些都将启示并召唤着人民去创造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全新的世界。

  (马建辉 作者单位: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