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吴龙贵:查清“有偿删帖”删掉了多少举报线索
//www.workercn.cn2015-05-21来源: 扬子晚报
分享到:更多

  湖北破获的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主要客户则包括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和明星等。

  有偿删帖本身不是新鲜事物,但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不经意之间,有偿删帖已经发展成能以“产业”自居的规模。两个数据尤其惊人。其一,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其二,犯罪嫌疑人自曝全国每年“删帖产业”的收益数以亿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即便这并非权威的数据,但也可管中窥一豹了: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刚需”市场!

  这样算来,每年删除的各类举报帖子无疑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据。网络举报当然不能排除不实或者恶搞的情况,但既然花钱删帖,恰恰反证出这些“被消失”的举报的真正价值所在。换言之,在有偿删帖的庇护下,多少犯法者,尤其是违纪违法的官员得以逍遥法外?

  有鉴于此,2013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有偿删帖为非法经营罪。今年初,国家网信办等四部委还启动了“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强力打压之下,有偿删帖逆流而上,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有偿删帖究竟如何获得生存空间?其坐大坐强,又是谁提供的“养分”?

  有偿删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表哥”杨达才在被查之前,网上涌现大量举报的帖子,不少网管都表示,删过这些网帖。这意味着,如果不是在事故现场那个不合时宜的微笑,在极短的时间内引爆舆论,杨达才现在或许还安然无羔。这同样意味着,有偿删帖实际上已成一条自救通道,因网络举报而落马的官员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网络举报之于反腐,曾经被公众寄予深切的期待。但很快人们就发现,网络举报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所带来的“人肉搜索”等行为也有可能越过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但事实上,网络举报的真正困境在于,其利用技术手段拓宽了反腐的深度,譬如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但最终也必将受限于技术。你可以网上发帖举报,我可以花钱删帖,这样一场拉锯战根本没有止境。

  何解?一方面,要摆脱网络依赖症,完善常规的举报机制。比如畅通举报渠道,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等等。常规的举报通道那么多,为什么举报人选择网络?无非是因为常规举报通道缺乏效率,且风险更大。另一方面,还要杜绝“事情闹大才处理”的监管陋习。花钱删帖就有安然无事,没来得及删帖的就出事,不是因为删帖有多厉害,而是因为监管不够威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