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张松超:城市更名热背后的文化短视
//www.workercn.cn2014-12-19来源: 山西晚报
分享到:更多

  人工天河红旗渠,让林州这个名字蜚声海内外。而近日当地官方主办的红旗渠网,发出了一则旗帜鲜明的“民意征集”——如果“林州市”改为“红旗渠市”,是否也能像大庸改张家界一样给百万林州人民带来不争的红利?对此,林州市委相关领导回应称,改名一事目前还尚未上升到政府层面。(12月18日《大河报》)

  尽管更名问题还未上升到当地政府层面,但在近些年来城市更名热的背景下,这样的新闻再次触碰了公众的敏感神经,更何况城市更名问题在当地也确有呼声。关于城市更名的初衷,无非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了张家界、襄阳、黄山等城市的先例,不少地方也开始蠢蠢欲动了,此次的林州市恐怕亦在其中之列。

  虽然有了不少成功的范例,但也必须要认识到,城市更名并不一定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因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与当地政策所提供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当地市场主体的参与情况、当地群众对旅游业的发展态度等因素都有莫大的关系。更何况城市更名后带来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的变更,居民身份证的更换,等等,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其中的利弊一时间也很难说得清楚。

  从现实来看,城市更名后的最佳效果无非是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样后果的取得却让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让位于了经济发展,这样一种短视的行为,与近些年来频繁上演的历史名人故居争夺有何不同呢?

  也正因如此,《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专门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性。”联合国也担忧地名的变更会使得传承的历史随之湮灭,为此还专门讲地名归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那么,即便是城市更名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倘若为此又付出了湮灭历史文化的代价,这样的行为是否可取?

  任何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都需要去寻求一种内源性的支撑,而这种内源性的支撑就源自于文化的软实力。城市更名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总有一天必然需要用文化来反哺城市,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绝对不能作为城市更名的唯一目的。

  就像近些年随着“徽州文化”的日益繁荣,公众对安徽黄山市更名的争议也越来越大,黄山市不见黄山,却又白白浪费了“徽州”资源,尽管当下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打旅游牌的代价有多大,恐怕日后才有结论。

  所以,对于城市更名热的现状来看,虽然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行为,但做到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兼顾却是一种共识,经济发展不能以湮灭历史文化为代价,更何况更名又未必能够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城市文化来讲,也不要等到有了足够的资源和成本的时候,才回过头来想到要保护,这样的发展过程本身就证明我们遗失的太多。

  有一种可怕,不是发现失去某种东西后去追寻和补偿,而是因缺乏反思导致其无意识中丢失,更可悲的是这样的循环还在频繁上演,人们却依旧没有意识到。面对城市更名热折射出的文化短视行为,人们真的该醒醒了,财迷心窍迟早会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