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家庭寄养需更多制度设计
吴左琼
//www.workercn.cn2015-06-30来源: 中工网—《安徽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为了让困境未成年人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鼓楼区在全市首先“吃螃蟹”,探索家庭寄养的养育方式,面向全区公开征集寄养家庭。据悉,寄养类型分为三种,即假期寄养、临时寄养、阶段性寄养。

  家庭寄养是通过政府给补贴,委托社会爱心家庭代养的方式,确保那些监护缺失处于困境儿童得到照顾,进入寄养家庭得到的远不止怜悯和同情,更多的是享受家庭的温暖。然而,纵观国内外现有的家庭寄养模式,要防止伤害再次发生在寄养家庭,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寄养家庭范围很广,愿意参与其中的动机无非以下方面:爱孩子,乐于助人;给自己孩子找玩伴;关心儿童福利;为空巢期或退休后生活增添乐趣等等。为保障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必须在法律的大框架之下,困境儿童寄养家庭需从居住条件、收入水平、健康状况、道德品行等等方面予以更严格的考量和评估。

  其次,众所周知,香港的慈善事业历史悠久,迄今已非常成熟普及,而这背后,有着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社工队伍,在香港,每562人即有一位社工,远超发达国家水平。要做到家庭寄养的专业与规范,必须发展一批专业的社工队伍,,掌握与孩子、寄养父母沟通的技巧,负责培训、监督、评估寄养家庭的养育工作,使得家庭寄养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此外,从观念转变到制度创新,家庭寄养是一项儿童福利政策,参与主体应是多元化的,政府需要提供的不仅是社会保障,还需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更多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加入到家庭寄养的队伍,也可以通过募集的方式建立“家庭寄养专项基金”,对寄养家庭给予经济支持。

  让更多的人了解“困境儿童”这一群体,了解“家庭寄养”,有更规范的制度,在爱的名义下,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周末父母”的队伍。“一切为了孩子”是慈善的宗旨,也是家庭寄养的宗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