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刘义杰:“闷死母亲后自杀”的平静与悲情
//www.workercn.cn2015-04-27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温州市区小南门河。4月25日凌晨,闷死老太太的女儿在这里结束了悲苦的一生。0时30分,鹿城警方接到老太太外孙打来的电话,他说母亲留了张纸条,他觉得不对劲。民警和她儿子一路寻找,最后在河里发现了她,凌晨一两点钟,救护车紧急将她送往医院,但救不过来了。她只给孩子留下了一张寥寥几个字的纸条,大意是:妈妈在河里。(4月26日《扬子晚报》)

  “闷死母亲后自杀”这是怎样的悲情呢?对当事人来说,却是平静的,这位49岁的老女儿,闷死母亲后说“我把妈妈闷死了”;自己去自杀了,留给孩子的纸条是“妈妈在河里”。街坊邻居看来是“命苦”“解脱”,对于你我,所有的网友看来是心塞。

  自从人类有了死亡意识以来,死亡从来是最可怕的事情,当一个人对死亡都不害怕了,那么,她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对此事的感情触发点是否理性呢?由此的追问是,这种悲情是否只是个人悲剧?它是,又不是。对当事人来说,离婚、下岗、抚养儿子、父亲中风、母亲瘫痪,十数年的伺候日子,让她直不起身子。不仅如此,她还要强,不喜欢接受帮助,所有困难都自己扛。这些都注定了她的个人悲剧。

  但我们又不能说她只是个人的悲剧,因为她的悲剧与我们休戚相关。一者,体面生活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着廉耻与尊严。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着靠乞求别人、看别人脸色生活,由此看来,这位女儿不愿意接受他人帮助,也是每个人的初衷。二者,养老的沉重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逃脱。从数据上来看,我们逃脱不了,目前,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也就是3个人养1个人,到了2020年将下降到2.94:1,到2050年将下降到1.3:1.从生活体验上,我们仍然逃脱不了,每一个人的父母都可能要接受子女的帮助,在生活压力巨大、退休年龄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一个人能负担起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几年呢?

  解决个体悲剧,当然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应该努力自救,但政府机构和社会岂不是更应该有所担当吗?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强大,对于来自每个个体的风险,尤其是当一个人老了之时,社会能不提供帮助吗?联想到,《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揭露的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我们不难看出,如今GDP的富足和人们的穷困是相背离的,我们应该追问——为什么会有“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的苦涩调侃,老人为什么还想不到政府来养老?“命苦不能怪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的宣传当休矣。

  “闷死母亲后自杀”的平静与悲情,是养老建设方面的冰冷数据:目前,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5)No.7》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个人账户的计发年数比平均寿命少7年多。

  残酷的养老现实与数据,决定了每个个体生命的孱弱,“闷死母亲后自杀”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了百了,对于社会来说,才是最大的悲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