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关注青少年暴力,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5-08-0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最近,青少年暴力行为密集上演,引起了社会严重的关切: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关在黑屋子里暴力殴打,并用香烟头烫伤小孩;云南一女生被6名女子殴打并强行拍裸照上传;江西省永新县多名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对着另一名跪着的女孩连扇耳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殴打时间长达5分钟;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一名女孩遭3名女初中生扒光羞辱……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3%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曾经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

  暴力事件让人痛切,调查数字触目惊心,是时候关注中国青少年暴力行为,并制订相应对策了。因为,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应该说,青少年暴力行为尤其是校园暴力事件,于全球而言普遍存在,中国并非个案。在日本,校园欺凌一度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不登校”(不进学校)现象。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校方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

  为什么青少年群体容易产生暴力问题?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为“疾风骤雨期”,是国际公认的危险年龄。医学研究还表明,在人的大脑前端、眼睛正上方,有一块与网球大小差不多的区域,叫作“前额叶皮层”。这是人的大脑中涉及情绪和行为控制的部分,它跟情感、注意力、自我约束等反应有关。如果这一部分受损,那么一个人就有可能表现出暴力倾向。在青少年年龄段,“前额叶皮层”区域的神经细胞还没有发育成熟,要到二十多岁才算长成。因此,青少年理解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能力偏低,容易曲解他人的意图,把无关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挑衅。他们容易体验到较高的愤怒情绪,并通过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

  如果了解到青少年这些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我们就不应对青少年暴力行为讳莫如深。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少年情绪控制出现问题乃至有暴力倾向是“正常”的,关键还在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对于他们的引导。

  当然,产生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社会和环境因素也决不可忽视。在中国,青少年中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很少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在情绪方面的调节和控制力也较差,这很容易给暴力倾向埋下伏笔;中国应试教育深入人心,学生心理压力较大,自我调适能力不足,很容易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疏远、歧视、敌意等“冷暴力”行为。此外,社会戾气横行、网络暴力成风(特别是网络游戏中,可以随意地杀人,随意地扮演各种角色)对孩子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再加上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青少年犯罪成本低等客观因素,青少年暴力行为这些年的确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既然如此复杂,我们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就尤其需要谨慎理性,对症下药,各方协作,多管齐下。首先,我们应该正视青少年暴力,不应在青少年人群中贴“好孩子”或“暴力少年”之类的标签,要爱护受暴力伤害的孩子,同样要关注施暴的孩子。其次,要强调外在的强制力(如法治教育),也要重视内在的教育,如情感、感恩教育、爱的教育等,这当然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最后,我们的社会应该在教育改革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让素质教育蔚然成风,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接受教育的快乐而不是相反。从长远看,我们每个人还应该为营造一个和谐、温馨、良善的社会风气而不懈努力,社会大环境不改善,学校和家庭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请关注青少年暴力行为,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