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左中甫:“市长归田”为反哺乡村带了好头
//www.workercn.cn2015-08-24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原南昌市长李豆罗,2010年退休后回到老家农村定居,当农民、兴农事,用5年时间成功力推小村变成文化旅游生态新农村。“从农民到市长用了40年,从市长到农民只用了4个小时。”李豆罗说,回到老家后,他就彻底告别了官场,每年老干部的团拜会之类都不再参加。“别人搞新农村,是搞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我的理念是山水化、田园化、农耕文化。在这里,农村就是农村,农村就像农村。”(综合广州日报、廉政瞭望报道)

  李豆罗能成为新闻人物,用行话说,是他身上有诸多“新闻价值”:退休市长转身当农民,身体力行参与新农村建设并且颇有成效,这本身既具有“显著性”又具有“重要性”,其中诸多细节兼具“趣味性”。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类似的事在当下毕竟还很罕见,具有“反常性”。不要说一个省会城市的退休市长,现在就连普通的县区甚至乡镇干部退休后都鲜少回乡定居,更不要说以满腔热情参与乡村建设。李豆罗的举动,让人们看到了个案上的突破,也呼唤着后来者景行效仿,让类似举动蔚然成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但在许多地方,就连“老乡”自己也不愿意留在本地,上亿的农民平时在外打工,只是在逢年过节和农忙时才短暂回乡。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出身农村的精英——比如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的大学生,进城拼搏事业有成的农村能人,以及像李豆罗这样一步步成长为领导干部的政界人士,等等,也在城市扎下根来,与故乡日渐疏离。在这个意义上,众多乡村都成了人才、资源“净输出”的地方,“空心化”成了农村地区奔小康的最大拦路虎。农村要发展,迫切需要来自城市的反哺,这其中就包括出身农村的各界人士伸出援手,在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支持乡村建设。

  其实,在悠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官员致仕归田、商人致富返乡本是常事。这些“成功人士”回归乡里,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的硬件建设,也往往能对乡村的文化普及、道德教化发挥积极作用。在乡村“空心化”趋势愈益明显、农村地区小康建设迫切需要各方参与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接续和光大历史传统,倡导和鼓励众多从乡村走出的社会中坚回归乡村、反哺乡村,以此带动全社会都来关心乡村、建设乡村,让乡村自己具备“造血”的功能,一步步增强实力。这其中,尤其是众多社会名流的作用不可小视,近年来一些普通的农副产品、田园风景,在名人效应的带动下迅速打开市场就是明证。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提出一个著名论断:现代化的过程是“人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的过程”。现代化的乡村,不可能仅凭老人、妇女和儿童来建成。众多社会中坚人士参与乡村建设,本身就是充实农村力量、带动农民致富、提升农民素质之举。当然,要实现这一愿景,不能光靠有关人士的“情怀”,它更需要来自制度、政策和舆论层面的鼓励、支持,让当事人既与有荣焉,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