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政法委官员砸副市长是怎样的快意恩仇
//www.workercn.cn2015-08-20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都知道,在官场同僚和睦是常态。当官员之间的关系连结出了“暴力”词眼,那堪称新闻作料;以“下”犯“上”,自然更是猛料。正因如此,发生在广东湛江的这起“市政法委副书记打副市长”事件,才会聚拢无数眼球。

  进屋就破口大骂,骂还不够,还抄东西砸,还准备冲上去打人……新闻中呈现的情景,无异于动作片镜头分解,而现场之劲爆,由此也能窥见一斑。平心而论,在官员打人事件时有发生的背景下,这起风波中的暴力情节或许算不上夸张。但耐人寻味的,是暴力的“单线条推进”,只有庞某某打梁某某,而未发展到“互殴”地步;而打人者与被打者,算是以“下”凌“上”,在一个地方都属于“非同一般”的人物。而疑似的打人因由,在公众看来纯属小事——只是因省运会表彰名额分配问题。

  听上去,确实有些不堪:若官员因一言或一行不合就动粗,或为点小事就大动干戈,那显然于体统不合,也会直接暴露个人素养问题,让自身名誉扫地。“有话好好说”本应是必要的对话理路,对等尊重是起码的人际往来原则。动辄诉诸暴力,反而容易给人以“权力加持故肆无忌惮”的江湖化想象。

  犹记得以往,有地方公安部门为引导民众摒弃暴力,曾计算出“打架成本”:殴打他人=付出10日拘留+500元罚款+3000元医药费+100元护理费+200元营养费+500元误工费+50元交通费。而对于官员而言,打架不仅仅是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还可能触犯党纪政纪,所以还会受到纪律处分,想来代价不可谓不沉重。

  但从舆情反响上看,对这种官场上的“快意恩仇”戏目舆论其实也在渐次“脱敏”——官员打人依旧是“丑闻”,但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肢体冲突未必得上升到某个高度上去鞭挞,只要涉事官员自遗其咎后埋了单担了责,那这页未尝不可翻过去。官员情绪失控,确实该问责,但也不必拿着显微镜去审视,动不动就用权力肆虐为其做注解。某种程度上,有矛盾也是官场人际常态的一种,而这些矛盾可能会被导向非理性解决。

  事实上,不少人都对国外政客为某项政策、法案在“庙堂”上打架之类的消息有耳闻。若为了公事闹矛盾,本质上也是种内部博弈与制衡,虽说其形式难看了点,还可能被认为是“明争”,但这类明争或许要比表面一团和气下的“暗斗”要好。都说“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有些问题在明面上晾出也非坏事。它呈现出了权力分野,尽管这种分野并非制度性的,但它本身也构成了对权力集中下“一言堂”的消解。

  官员打架,形式上确实丑陋,但这种丑陋或许也意味着褪去了表演性面纱。应该承认,官员之间有冲突无可厚非,前不久江苏连云港就发生了纪委书记找人“检举”抹黑副市长事件,这种暗里抹黑带来的“内斗”联想,通常比打架影响更甚。

  之前部分官员打架事件被舆论用“窝里斗”比拟,其实说的主要就是私利搞内耗。若矛盾是因为民请命、仗义执言而起,那打人更多的是方式有误。所以可以看到,比起打人本身,公众往往更关心打架缘由。这也经常成为公众、媒体监督的切口。

  所以说,官员快意恩仇地动粗,有失理性,但对地方官场而言,将其赋予太多“家丑”内涵也没必要,以敞开姿态处理即可。当然,这也是对官员事务管理权被导入民主法治轨道的敦促,让权力制衡成为一种制度化动作,那样官员打架给人的“内部约束”幻觉与欣慰意绪也就不复存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