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失信惩戒亟待纠偏-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来论

滥用失信惩戒亟待纠偏

张玉胜
2020-12-29 08:05:20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据12月27日中新社报道,近年来,不少地方滥用信用措施,日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措施缺少党中央、国务院文件依据,缺少国家或地方层面立法,不仅不符合依法治国要求,也不符合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要求。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渐趋深入,人们越来越在意个人的信用情况,不少地方和单位也热衷于以失信惩戒作为“配套”处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初衷挺好,但有泛化和滥用之嫌。比如,闯红灯理当交由交警部门依法处置,若在接受相应处罚后再受到失信惩戒,恐怕有违“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这种惩戒效果也决定了相关的惩戒应该审慎为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 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准确界定信用信息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范围,合理把握失信惩戒措施,这是对防止失信约束制度不当使用甚至滥用的一次规制。

  在失信惩戒的运用上,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为失信惩戒设置“缓冲期”。在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之前,最好给一段缓冲期或者纠错机会,同时让惩戒发挥警示作用,毕竟,挽救比惩罚更有意义。二是给予修复失信记录的机会。惩戒的目的在于纠正错误和改过自新。除了诸如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外,一般性的失信行为都应有整改后被移出失信主体名单、停止公示失信信息和删除失信记录的“改过”出路。三是个人征信管理规范化势在必行。哪些失信行为可纳入记录,失信到什么程度被列入“黑名单”并受到相应制约和惩戒,这些都需在法规完善中明确边界。

  “征信不是筐”,社会的精细化治理,要求各地应从实际出发,从根源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用失信惩戒来约束公众所有行为,不是长久、科学之策。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