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请就这样快发展不骄躁-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幻灯片

中国航天,请就这样快发展不骄躁

环球时报社评
2020-11-25 09:22:59  来源:环球时报

  嫦娥五号探测器星期二凌晨成功升空,开启了中国探测器赴月球采样并返回地球的处女航。这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出的重要一步,未来20多天里将有多个“中国首次”等待嫦娥五号开创,任务光荣而艰巨。

  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这是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外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度空间,也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地球太小,资源局促,外太空蕴含着无限可能性。如果站到大历史的高度去看,人类很可能刚刚打开科学之门,一切都才开始。

  中国作为大国,无论从国家利益、本国人民福祉的角度,还是从推动人类进一步认识宇宙、增进各国共同利益的角度说,我们都必须为开启科学技术的新纪元做出贡献。加速航天事业发展是中国的不二选择。

  美国51年前就把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这为中国评估自己的航天技术水平提供了一个参照点。尽管不能简单从这一个角度看中美航天能力的差距,但这个差距依旧很大,恐怕是不争的事实。外太空探索显示的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的张力,遥望美国在轨的哈勃望远镜以及已经飞出太阳系的“旅行者”1号,中国人可以清楚地了解,我们还有很多路需要追赶。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有多大的火箭推力,就能展开多大的航天梦想,中国最大的火箭是长征五号,它的箭身直径是5米。它的推力能够实现嫦娥五号的月球采样使命,但如果要把中国航天员送上月球,就需要更大直径和更大推力的火箭。美国和前苏联重型火箭的直径都在10米以上,中国重型火箭已经处在呼之欲出的历史点位上。

  中国需要研制出重型火箭并用它帮助开展外太空的基础性探索,如果不实现这样的突破,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站到未来全人类科技的高原上,它带来的长远战略性问题与我们的信息产业很发达、但半导体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是一样的,甚至可能更严峻。

  大多数中国人都支持国家对发展航天技术持续投入,但也有少数人不断宣扬民粹主义,散播航天投入是“浪费”,应把那些钱转投到民生建设,甚至用一些低收入群体的不幸境遇与航天成就做煽情对比。不能不说,这是短视,是在国家发展战略的严肃问题上搞轻佻的胡搅蛮缠。

  中国无论经济还是科技都属后发国家,坚定而持续地向前追赶是中华民族的唯一之路。别的国家可以跟着大拨轰,走到哪算哪,但中国社会之大,国家面临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不确定决定了我们必须讲宏观战略,必须讲全局和长远,实现稳健的国家发展对中国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

  未来几十年中国都轻松不了,这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宿命。我们将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补白、向前沿进发,我们没有停下来歇歇脚、对已获得成就沾沾自喜的资本。

  值得指出的是,从本周一到周二中国的两大新闻连在了一起,一是贵州、也是全国最后9个国家级贫困县宣告脱贫摘帽,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都翻开了新一页。第二个大新闻就是嫦娥五号顺利开启月球采样之旅。这是巧合,但这两件事从不同方向展现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全面性。嫦娥五号的探索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与脱贫攻坚战是这个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格局的不同维度和触角。

  这不再是用意识形态竞争来推动外太空探索的时代,后者正在回归科学探索实质意义的本源。中国没有兴趣跑到外太空去搞政治,那里对我们来说只有现实的和未来的国家利益,有人民福祉的新源泉,以及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分配给中国的责任。中国是最有能力统筹各种利益和使命的国家,希望航天在国家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中不仅越走越好,而且不断输出带动力,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