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纪录片节 共赴文化盛宴-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相约纪录片节 共赴文化盛宴

练洪洋
2018-12-13 11:09:54  来源:广州日报

  12月11日,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图书馆开幕。本届纪录片节的参评参展作品不乏获得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美国圣丹斯电影节等大奖的影片。

  以共享人类影像记忆为理念,致力成为联通中外、沟通世界的桥梁。创始于2003年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孜孜以求、创新突破,成为中国历史最长、唯一具备纪录片投融资、交易功能的国家级纪录片节。回首来时路,2003年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47部影片,其后,征片数量、质量、参会人数和交易金额均节节攀升,到2018年,已有122个国家和地区4542部/集作品。经过16年的精心打造与品牌积淀,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型的纪录片节。

  为了纪录片而来,超越纪录片而存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不仅是纪录片人的盛会、纪录片爱好者的节日,更是一场文化交流、文明对话、产业合作的盛会,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全方位推进广州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用国际表达,讲中国故事。“记录中国、传递中国最真实的声音,从而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国故事远播世界”不仅是国内纪录片作品的着眼点,也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着力点。16年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推出了大量优秀国产纪录片,用影像这种世界通用语言,演绎着“中国故事,国际表达”。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涌现出更多、更好的国产纪录片,讲述更加丰富的中国故事。

  开渠以引流,为产业合作导入“源头活水”。谈到纪录片,我们过去更多谈文化、谈美学,这固然是纪录片安身立命之所,但是没有产业的文化不可能持久。随着国产纪录片爆款频出,纪录片地位日渐升高,如何突破盈利瓶颈,开拓纪录片内容价值和产业空间,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从2005年开始,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就吹响了纪录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号角。2017年,共有613家中外机构就联合制作、海外销售和版权交易等项目意向签约5.19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未来,仍需加把劲,努力把广州建设成国际纪录片资源汇集地、亚洲纪录片文化总部、国际纪录片交易中心。

  纪录片在这里交汇,文化在这里擦出火花,从而带动本土文化发展,这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又一收获。近年来,南派纪录片以“纪录广东、传播中国、联接世界”为使命,面向本地本土传统和现实题材,推出了不少好作品。每年举办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带来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和先进的制作理念,极大地提升了南派纪录片的创作水平。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东日”南派纪录片优秀作品评选,就收到来自53个制作单位送评的110部作品。

  作为城中文化盛事,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还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福利。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观赏世界顶级纪录片,对于纪录片爱好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盛宴。广州人爱看纪录片,懂纪录片——据爱奇艺统计,近两年广州观众观看纪录片总时长已经超过了其他城市,位居全国第一——这应该给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记上一功。

  用纪录片记录时代强音,讲好广州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广州要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为契机,立足本土、辐射世界,通过不断积累夯实行业地位,进一步增强权威性和知名度,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打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岭南风格和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有更多“买菜叔”,社区更温暖

    日前,《人民日报》报道了一则“买菜叔”的故事,让网友直呼感动。“买菜叔”名叫季洪球,是苏州一个小区的门卫。他在本职工作之外,义务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跑腿买菜,一干就是20年。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买菜叔”只是一个普通人,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他能在岗位上灵敏地捕捉他人的需要

  • “4次让座”的动人力量

    近日,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成了“网红”。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车上,短短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如此暖心举动被同车乘客拍成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普通人的善行、公共空间的文明,总能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在医院

  • 刍议智为与勇为

    日前,鞍山一位老人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不慎坠入冰窟窿。鞍山市消防员在营救过程中,因冰面突然大面积崩塌,也掉进冰冷的湖水李铁作为一个消防员,在施救的过程中英勇牺牲。前时,江苏省在第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审议了关于删除了见义勇为要“不顾个人安危”的表述,提出了见义智为。

  • “我们面前没困难”

    【人物】“光明扎西”张晞【故事】“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中国国电龙源西藏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晞,2007年底进藏工作。中国建造者的极限在哪里?很多人会将目光投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片美丽的土地,却让建造者前进的步伐有些吃力。高寒、缺氧、冻土等自然条件,不仅在技术上挑战工程极限,更是对建造者身体和精神的严峻考验。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