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的互联与教育同世界的互联-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教育界的互联与教育同世界的互联

李忠
2018-12-13 13:25: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伴随计算机、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万物互联成为新时代典型特征。它在改变人们交互方式、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的同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理念,进而使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生活以及教育、文化、经济、政治等发生深刻变革。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不仅要面向未来,更要建构未来。正是基于这种考量,周洪宇教授与易凌云博士合作出版了《教联网时代 一场即将来临的教育变革》,对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教育做前瞻性研究:“在万物互联时代,教育需要提前布局,用万物互联的技术及思维重构未来教育,并为未来社会承担起教育的历史使命。”

  融合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联网”的概念,对教联网时代的教育做出系统分析和研究,涉及教联网的定义、内涵、形态及时代特征,教联网对传统教育和学习的挑战,教联网时代教育的新动向与新特征,教联网时代的学习新内涵,教联网时代的教学新变化,未来教联网教育发展趋势,教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等。同时,构建出一套未来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径,使教育在适应未来的同时,能够培养出创建未来的人才,以拥有光明的未来,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气息。

  《教联网时代 一场即将来临的教育变革》中说:“教联网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视野中来思考和规划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正因如此,它带有前瞻性。作者提出,未来教育依靠教联网,使学校成为一个共同体和生命成长的地方,未来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服务者,未来学生能够充分释放潜力和天分,未来课程变为意义互联的载体与流动的媒介。因此,教育要面向未来,构建“未来的学校”,造就“未来的教师”,培养“未来的学生”,开设“未来的课堂”,迎接并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种前瞻性研究绝非乌托邦式的空中楼阁,而是基于现实并可操作,具有实践性。借助《教联网时代 一场即将来临的教育变革》的分析,我们看到,教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学习观、教学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联网时代的教育,不仅要实现教育界的互联,还要实现教育界与外部世界的互联。教联网时代,教育既是未来世界的有机构成,也是未来世界的推动力量。因此,要从战略层面探索未来的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理论研究和个体学习实践,要重构教联网时代的教育治理体系,要协调教育的技术化与人文化关系,要让教育法治成为教联网时代教育的有力保障。从理念到内容,从路径到方法,从内部完善到外部的社会支持,使理论性与可操作性成为论著的典型特点。

  任何时代、任何特质的教育都要服务于人,教联网时代的教育更是如此。人文性是教联网时代教育必须关注的内容,《教联网时代 一场即将来临的教育变革》提出了新人文教育,即教育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注重个性发展,丰富情感,健全人格;培养人类整体意识,做有全球观、中国心、正义感的现代公民;培养科学精神,善于思辨,掌握技能,适应未来生活;师生平等,合作共享,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尊重和保护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提供选择多样性,求同存异,和谐共生;融汇本土域外优良教育传统,传承和发展文明;开放,创新,勇于探索。“以新人文精神引领教育未来”,使人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服务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有更多“买菜叔”,社区更温暖

    日前,《人民日报》报道了一则“买菜叔”的故事,让网友直呼感动。“买菜叔”名叫季洪球,是苏州一个小区的门卫。他在本职工作之外,义务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跑腿买菜,一干就是20年。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买菜叔”只是一个普通人,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他能在岗位上灵敏地捕捉他人的需要

  • “4次让座”的动人力量

    近日,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成了“网红”。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车上,短短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如此暖心举动被同车乘客拍成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普通人的善行、公共空间的文明,总能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在医院

  • 刍议智为与勇为

    日前,鞍山一位老人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不慎坠入冰窟窿。鞍山市消防员在营救过程中,因冰面突然大面积崩塌,也掉进冰冷的湖水李铁作为一个消防员,在施救的过程中英勇牺牲。前时,江苏省在第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审议了关于删除了见义勇为要“不顾个人安危”的表述,提出了见义智为。

  • “我们面前没困难”

    【人物】“光明扎西”张晞【故事】“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中国国电龙源西藏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晞,2007年底进藏工作。中国建造者的极限在哪里?很多人会将目光投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片美丽的土地,却让建造者前进的步伐有些吃力。高寒、缺氧、冻土等自然条件,不仅在技术上挑战工程极限,更是对建造者身体和精神的严峻考验。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