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英雄精神 共筑复兴梦想-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热点聚焦

传承英雄精神 共筑复兴梦想

秦平
2018-09-30 14:30:59  来源:陕西传媒网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前进中的国家不能忘记先烈。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江山不老,精神永在。无论时空如何变幻,英雄和牺牲总是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直抵人们的柔软内心。据不完全统计,共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他们用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烈士纪念日就能够唤醒久远的记忆与沉睡的情感,让13亿多中华儿女在历史的坐标里仰望崇高、砥砺精神。

  烈士是一个民族的精英,也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借助于烈士纪念日,人民有了表达景仰的平台,国家有了缅怀纪念的依托。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在诠释出对烈士们的最高敬意同时也已表明,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英雄始终都是我们内心的坚守。不仅英雄的名字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烈士的英魂也将如其为之献身的土地一样永垂不朽。

  饮水思源,不忘来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向烈士致敬,也就是在给自己以自尊、给民族以自信、给国家以自强。特别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极少数人对英雄肆意玷污、污蔑,企图瓦解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座,我们更应擦亮眼睛,不让历史记忆蒙尘,不让民族尊严受损,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传承英雄精神,共筑复兴梦想。战争年代抗击侵略是爱国,和平年代做好工作也是爱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脚踏实地努力前行。40年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之际,缅怀革命先烈就应将英雄精神转化为实干理念,在新时代谱写改革新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缅怀烈士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69年沧桑巨变,我们已经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传承英雄精神,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对“最美新娘”不能止于感动

    8月30日,国道227线青海门源县路段发生一起车祸,当时,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红十字会医院的“90后”护士周炜和丈夫正在青海蜜月游的归途,距事发地仅20余米。只有加大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力度,爱心才能永续绽放。

  • 航天人才张小平离职风波的警示

    日前,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27日下午,张小平原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张小平个人的离职不存在影响研发任务的问题,但是研究机构也会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

  • 平凡的他为何给我们感动

    起于普通,铸就不普通;看似简单,做起来不简单,这是一种升华和境界,也是王继才让人敬佩的地方。守岛看似平常小的开山岛,大的爱国心。有人感到,爱国是个“大词”,好像离自己很远,甚至不知如何表达。什么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王继才用“守岛就是卫国”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击中了大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