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来“会”去何时休-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工媒聚焦

“会”来“会”去何时休

段官敬
2019-05-29 10:26:51  来源:中工网—《劳动者报》

  基层工作中,存在少数“陪会”现象。比如,有的“讲排场”,凡上级调研考察、检查评比等座谈,个别地方动辄要求各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甚至出现时时陪会、层层陪同;再如,有的“定指标”,硬性规定“参会人员不得少于几人”,美其名曰“高度重视”,以致参会单位不得不“抓壮丁”凑数;还有的“求规模”,习惯开“大会”,不从工作客观需求出发,哪怕专题会议也要求所有单位出席参加。概如斯,“会”来“会”去,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强行规定“所有下级陪”、要么强行要求“同级无关人员陪”,让基层干部不在“陪会”现场、就在“陪会”路上。

  会议作为动员鼓劲、开局部署、传达精神的关键载体,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然大会不断、小会不止、“会会”不休,让基层干部三天一“大陪”、一天一“小陪”,占据基层干事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扰乱基层正常服务群众的节奏和秩序,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何况,坐而论道,不如起身立行。“陪会”过多过繁,参会人员定难潜心“取经”,更难以认真领悟会议精神,更无法确保工作顺利进程,甚至滋生“为了陪会而参会”的心理,因而让“陪会”变成了任务、把开会当过场,极不利于营造真抓务实的工作风气。

  会议千万条,实干第一条。无论如何,会议的规模标准、参会对象、安排布置、预期效果等等,应该服务于现实工作、服从于实干成效。所以,破除“陪会”的困境,关键要上级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转变务虚风气,严格执行党中央关于为基层减负的相关精神,本着替事业着想、替群众担当、替基层负责的意识理念,摒弃从会议中找政绩感的错误导向,树立从实干中找成就感的正确观念。如此,给会议“精兵简政”、给基层干部松绑解压。

  一方面严格管控源头、杜绝“无谓的会议”。如严格会议召开的门槛、严禁“扯虎皮当大旗”,再如合并同类项、部门联合联会,减少“多头重复开会”加大基层“陪会”的概率;另一方面,制定出台科学规范的会议机制,对不该“陪会”的,坚决说“不”;对实际需要的会议,结合工作目标精准参会对象,确保参会者皆“得其所哉”、而不是“可来可不来”,保障会议的成效性和实用性。避免“陪会”的发生,才能让每名参会者成为干实事、创实业的“准备者”。

  “陪会陪会,陪而不会”。不得不说,让基层“会”来“会”去,像没头的苍蝇在会场上跑上跑下,既难以达到提升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的目的,反而会成为掣肘地方实干苦干的“反向力”。因而,务必下重拳、动真格刹住“陪会”之风,让会议真正成为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向心力和凝固剂。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职工思想引领,期待更多新探索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期待职工思想引领工作有更多“站位高、有特色、接地气、入脑又入心”的崭新探索。

  • 中工时评:还想“防火防盗防记者”,没用!

    类似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出现。引起我们思考、质疑、不解的是,为什么还有人在把防记者当做一项重要工作?实际上,严防死守记者,不如防治一下自己内心的不思进取。

  • 中工时评:城市改造要留住记忆也要面向未来

    在安徽黄山市,一场关于原徽州行署文教局老楼是否应当在城市改造中保留的争论,引起舆论关注。徽州地区是黄山市成立前的当地行政区域名称,文教局老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起的二层青砖瓦楼,有专家认为老楼应当纳入保护,但也有人认为,仅仅60年历史的建筑物,不能算古迹。

  • 中工时评:竭诚把职工的忧心事解决好

    今天的工人日报消息:吉林省总于近日下发通知,倡导全省各级女职工组织因地制宜开展职工子女托管服务工作,帮助女职工减少生育后顾之忧。省总将拨专项资金30万鼓励开展试点工作。

人物

  • 拳击女孩,能否打出人生KO拳?

    这些不了解,导致一些看似常识性的认知未必正确,导致汹涌的爱意未必有利,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以爱为名,行道德绑架之实。现实中的拳击女孩,在困窘的人生面前,能否打出一击漂亮的KO拳,社会公众、相关部门和家庭个体,需要从过往的事件中,汲取一些必要的经验甚至教训。

  • 高拉特入籍中国,未尝不可

    说实话,男足归化外籍球员,乍看是远水解近渴的治标之举,但是,在笔者看来,引入外籍球员并非不可

  • 新华网评:始终不渝的初心是英雄本色

    有这样一位老英雄,“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他就是湖北来凤县离休干部,已经95岁高龄、有着71年党龄的张富清老人。

  • 叶连平:非凡人生贵在坚守

    有人称赞叶连平为“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他自己却说,“我充其量是只萤火虫,因为失去的时间太多了,怎么也补不回来,我只想追赶时间……” 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只要干一业、爱一业,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就能追上时间的脚步,让平凡的人生彰显非凡的力量。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