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察】让更多理工科“海归”找到用武之地-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工人日报评论库

【产经观察】让更多理工科“海归”找到用武之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昂
2019-10-23 07:24:12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启德教育与前程无忧、应届生求职网于10月19日在京联合发布的《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海归在实体经济就业。而这些理工科海归的薪资也相对较高,就业3~5年的理工科专业“海归”年薪在15万~20万元的占比41.67%。

  事实上,在多年之前,海归多以经济管理专业居多,相当一部分理工科留学人员选择留在境外就业。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难度较大的STEM专业,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发达国家本地学生愿意就读者少,而一些中国学生理工科基础较好,能够应对STEM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并且这一类专业的学习和就业语言难度也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则是彼时境外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薪资远高于国内,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欧美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经常可见黄面孔的工程师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这样的就业格局正在变化。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减少“去工业化”的影响,鼓励本土学生就读和从事STEM专业,多重原因使得中国理工科留学生在海外的工作机会减少。另外,不少已经在海外就业的中国工程师,发现自己存在晋升的隐性“天花板”,工作岗位中,工程师多高管少。

  与此同时,国内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所能提供的薪资和晋升机会都对海归具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理工科海归比例上升,亦不难理解了。

  大量的理工科海归是重要人才资源。但是,想让这些人才更好地发挥能力,需要为他们提供的不只是较好的薪资和晋升机会较多的岗位。毕竟,有的工业企业远离一线城市,驻地文化、生活资源相对稀薄,对于海归来说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当然,海归需要适应的不只是生活本身,还有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包括一些企业标榜的所谓“加班文化”。

  其实,在海归人才与国内工业和高新技术用人企业磨合的过程中,企业也应当作出一些改变。比如,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从制度设计上更加鼓励创新,尽可能实行扁平化管理,以更好地发挥员工积极性。

  要知道,如今80后、90后海归工程师的工作倾向,也是如今95后,未来00后工程师的选择偏好。而在这样的改变过程中,企业本身也会发生有益的改变,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创造力而言。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公开买卖出生医学证明,底线何在?

    10月21日晚,央视焦点访谈以《无中生有的出生证》为题,曝光了少数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内外勾结,伪造、买卖出生医学证明的不法行为。

  • 中工时评:互联网发展呼唤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10月20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呼吁,各国应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互联网发展50年来,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造成一些风险和隐忧。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了使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类。

  • 中工时评:湘西女教师的真话究竟讲了什么?

    这几天,湖南湘西州永顺县桃子溪村女教师李田田,因在自媒体上“讲真话”,反映基层的形式主义检查而广受关注。目前,当地州委负责人表态肯定并支持李田田;县里有关部门已成立调查组,对李田田及媒体的反映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将及时整改并严肃处理。

  • 中工时评:2020年,这一事关民生与公平的治理目标也要实现

    据《工人日报》10月17日报道,国务院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印发2019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细则。与往年自查考核表相比,今年的考核细则把对各省级政府的考核项目细化为6大方面共60个评分项。

人物

  • “天河”守护人孟祥飞

    孟祥飞是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党支部书记、应用研发部部长,长期负责我国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研发与开拓,实现其在航空航天、气候气象等数十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 陈同佳是否“被自首”,让他去台湾说

    陈同佳出狱前表示要去台湾自首,台湾当局在第一时间表示拒绝,并且声称这是港府的“政治操作”,宣扬陈同佳是“被自首”。说实话,很出乎人们的意料。

  • 新时代 铁路榜样丨谢小伟:大秦女子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探伤

    2006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西工务段西张庄探伤车间柳村女子探伤工区工长。她先后获得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巾帼标兵岗、全国铁路先进女职工等荣誉。

  • 做一个让困难害怕的人

    对一般人而言,面对困难总会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叶培建却让困难害怕,这是何等的豪气和无畏!正是因为不怕困难、善于攻坚,叶培建成为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大专家”,成为无数青年英才心中的“主心骨”。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