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限塑令”已经施行7年,却陷入了沦为“卖塑令”的尴尬。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在6000万吨以上。
七年“限塑”,消费者依旧“我行我塑”,卖塑料袋的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尴尬不能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反思。“限塑令”形同虚设,在很多地方难以真正落实,于是有些地方干脆将“限塑”升级为“禁塑”。从“限塑”到“禁塑”,刚性的约束固然减少了白色污染,但“禁塑”能否全面普及,会不会激起民意反弹,着实不好定论。
每每谈及“限塑”,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够总要被拎出来晾晒一番。环保是一种日常行为,一个人的环保意识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生活习惯。与“菜篮子”“布袋子”相比,购物使用塑料袋当然要便捷很多,因为便捷,自然而然会生成习惯。而要改变一种久而久之的习惯,仅靠“成本”意识是独木难支的。何况,几毛钱的成本,很难在消费者心中积淀真正的成本意识。
培育消费者的环保观念,靠呼吁远远不够。举个简单的例子,垃圾分类我们呼吁了很久,很多设施比较齐全的小区垃圾箱也都设置了分类,小区居民基本做到了垃圾分类。但是,当垃圾车运走垃圾进行处理时又全部“一股脑”处理。小区居民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反而被稀释瓦解了。同理,“限塑”旨在环保,但如果管理层面在垃圾处理方面不能有效实现“环保”,高价卖的仍然是不环保的塑料袋,公众的环保意识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实质性提升。
当然,环保观念的提升不能有“比坏”心理,公众不能因为管理部门做得不够而故意放纵自己的污染行为。管理部门在“限塑”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让消费者主动“弃塑”?试想一下,如果在垃圾处理方面实现精细化运作,商家能主动提供“绿色包装解决方案”,那么消费者主动“弃塑”的意愿是否会强烈一些?相比之下,“限塑”以来,本来希望通过“付费”来增加消费者使用塑料袋的成本以降低使用率,但实际上消费者反而以付费的形式强化了使用塑料袋的“合理性”,花钱只是为了减少使用塑料袋时的道德负疚。
“限塑”与“禁烟”的尴尬一样老生常谈,几乎在某些特殊时间节点上,二者都会被“再聚焦”,并延续无奈。但每次聚焦,我们似乎都没有深刻意识到,“限塑”要真正落实,必须触角前置。有鉴于此,与其动辄呈现“尴尬”,倒不如切实反思我们为“限塑”到底做过哪些准备?仅仅靠几毛钱的“成本调控”,又如何制止“我行我塑”的困境?从被动“限塑”到主动“弃塑”,中间相隔的那几条街远远不是几毛钱就可以“填补”的。
新华网:让限塑成为一种习惯 2009-06-04 |
吴睿鸫:限塑令急需配套措施跟上 2012-09-12 |
禾 刀:“限塑令”亟须竞争性替代措施 2014-04-28 |
卞广春:“禁塑令”都来了,“限塑令”还好吗 2015-01-07 |
堂吉伟德:尴尬限塑令暴露执法无力 2015-05-28 |
“限塑令”是时候升级为“禁塑令”了 2016-02-16 |
七年“限塑令”为何不痛不痒 2016-02-16 |
“限塑令”劲敌:没有谁真的疼 2016-02-17 |
南方日报:“限塑”之路委实曲折漫长 2009-06-02 |
南方日报:“限塑”之路委实曲折漫长 2009-06-0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