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刘大山:留住农民工,城市应有此担当
//www.workercn.cn2016-01-05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目前市场提供的岗位有四五千个,每天进场求职的有五六百人,减幅均达40%左右。”记者日前在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采访发现,由于活难找、钱难挣,从去年12月下旬起农民工就开始陆续返乡,比往年提早了一个月左右。市场办公室主任袁亮说,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生产加工、建筑、服装等行业岗位明显减少,而一些用工需求旺盛的行业如物流业等,招快递员、分拣工等都青睐年轻人,五六十岁的农民工根本不要。

  农民工提前返乡,这并不是新鲜话题,只不过今年来的早了点,人走的多了些,似乎也无需大惊小怪。然而,如果将他们离去的背影放在“十三五”开局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审视,就多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意味。

  最近从中央到地方,“调结构”“供给侧改革”这两个词频频出现。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民工市场里,加工、建筑等传统行业用工岗位减少,物流等新兴行业需求旺盛,不正是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写照吗?改革是宏大命题,也是深刻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具体实践。近几年来,春节前出现用工荒、春节后爆发离职潮的趋势已愈演愈烈。如何适应这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让城市平稳度过改革阵痛期,让农民工共享城市发展红利,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社会都需要深入思考,未雨绸缪。

  去年10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某论坛上提供了一组数据,或可揭示用工荒的部分缘由。2008年到2014年,40岁以上农民工比重从30%提高到43.5%;而同期16-20岁农民工的比重从11%降到3.5%。也就是说,城市里年轻农民工越来越少,大龄农民工越来越多。显然,这与调整中的产业需求存在落差。事实上,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是愿意留在城市,并定居下来的;但同时他们比父辈更自主、更重视个人权益、有更高追求,当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归属感,返乡就业、创业的机会却渐渐变多时,离开就成了必然选择。

  春节是一个节点,传统节日带来的返乡团聚,给了很多农民工又一次选择的机会。走或留,问题虽由春节引发,却是农民工群体二元生存矛盾的集中爆发,是改革发展、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断面。我们可以靠加薪、红包等手段,将他们留在城里“过年”,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选择。问题的关键还在“归属感”上,要留住农民工,首先必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真正打破身份限制,让农民工市民化,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各方面得到相同的福利保障。其次还要营造学习、进修的机制平台,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调结构”呢?

  过去30年间,农民工对中国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改革新征程中,他们不该被遗忘、被忽视,城市应该有此担当。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希望更多离开的人能选择再次归来,在这座城市生根生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