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时评︱致敬英雄,致敬不朽的精魂-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先锋时评︱致敬英雄,致敬不朽的精魂

执笔/韦一茜
2018-12-25 19:34:37  来源:当代先锋网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和平年代,没有冲锋陷阵的战场,没有硝烟弥漫的战争,没有出生入死的干戈。然而,却有这么一群人,用血肉之躯征服“死亡地带”,从南疆边陲到山岳丛林,“负重前行”只为换百姓“岁月静好”。

  不久前,陆军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献身强军备战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评选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杜富国名列其中。

  排雷兵,是和平年代离生死最近的军人。杜富国为边境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牺牲双手双眼,终将南疆净土还给边疆人民,用汗水、鲜血铸就“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精神,谱写了一曲血性担当、初心不改、许党报国的英雄赞歌。

  英雄的精神,是危险时刻的挺身而出,是使命当前的血性担当。

  在雷场上,探雷器与地雷之间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再完备的防护也抵不过精湛的排雷技术,再过硬的技术,也需要勇往直前的气魄。

  面对生死考验时,杜富国喊出“你退后,让我来”;面对实践挑战时,杜富国践行“我能行,让我来”;面对责任需要时,杜富国坚持“我不累,让我来”……一次次的“让我来”,诠释了当代革命战士的铮铮铁骨,彰显了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精气神。

  “如果组织需要,我就是一颗上膛的子弹!”

  统帅有号令,战士有行动。做忠诚的战士,就是信念坚定、听党指挥。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命令指向的地方去。无论是多么复杂的雷区,多么恶劣的环境、多么凶险的任务,扫雷战士仍然“逆向而行”,挺身而出不仅诠释了军人的神圣职责,更彰显了军人的血性担当。

  英雄的精神,是理想信念的知行合一,是点滴奉献的身体力行。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英雄从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称谓、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名号,英雄也并非生来如此,理想信念只有在心里牢固扎根,才能为之奋斗终生。

  无论是排雷作战还是精武强能,无论是点滴付出还是慷慨助人,杜富国自觉抢在先、干在前,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文化基础薄弱的新兵,成长为“戍边尖兵”“扫雷能手”,除了付出加倍的努力,更将心思钻研进去,在探测作业中反复琢磨、在理论学习中创新思索、把专业本事练强练硬。能力素质是底气和根基,英雄也成长于平凡的岗位,以坚定信念体现价值,以无私奉献书写抱负。

  英雄的精神,是核心价值的火种传递,是不忘初心的信仰践行。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回首过往,漫漫长征的英雄轨迹、巍巍太行的烽火硝烟、滚滚长江的汹涌波涛、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红色基因走遍千山万水,铸就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强起来的精神力量。

  成长于革命老区——贵州遵义市湄潭县的杜富国,听着革命故事长大、受着红色文化教育,抛头颅、洒热血,涉险滩、闯难关,红色基因铸就顽强斗志,更筑起信仰灯塔。“富国、富家、富民、富强”是杜家儿女的名,更是普通农民党员最质朴的家国情怀。

  信仰如磐,初心不忘。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扫雷战场的排雷兵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与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书写着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精神挺起民族脊梁,英雄精神凝聚动力之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雄精神永远值得书写,值得致敬。

编辑:穆田雨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先锋时评︱致敬英雄,致敬不朽的精魂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和平年代,没有冲锋陷阵的战场,没有硝烟弥漫的战争,没有出生入死的干戈。然而,却有这么一群人,用血肉之躯征服“死亡地带”,从南疆边陲到山岳丛林,“负重前行”只为换百姓“岁月静好”。

  • 李国庆的胡言乱语,再次给中国企业提了个醒

    当当联合创始人李国庆意外地登上了热搜头条,只是方式颇不光彩。近日,美国明州检方宣布对刘强东不予起诉。12月23日李国庆的这番话,颠覆了正常人的三观。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他的言论都是错误且不能被接受的。花太多时间和精力逐一批驳李国庆的观点

  • 【改革先锋国企人②】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

    四十年春风化雨,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改革先锋”,其中至少有18位来自国有企业,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为获改革先锋称号人员颁奖。

  • 注意从“后移的发际线”反思问题

    最近,一张85后民警的“发际线照”刷屏。这名叫王强的民警工作十年出头,发际线已经后移到了几乎头顶的位置,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不仅地方干部辛苦,很多部队基层干部同样如此。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个旅的机关干部,竟有八九名干部脱发,发际线后移并不鲜见。以至于一些干部自嘲,“躲过了突出的腰间盘却没有逃过后移的发际线”。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