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情怀许家国-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最是情怀许家国

桑林峰
2019-03-28 09:55:2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培养大批爱国学子,为师者一定要高举家国情怀的精神火炬,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民族,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进步、与时代齐发展,做新时代的爱国者。

  为人师者,情怀要深。这个情怀就是家国情怀、家国大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身为“天下第一师”的孔子,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被誉为“亚圣”的孟子,同样如此。可以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何以为师?韩愈提出“传道、授业、解惑”。所谓“道”,重要一点就是爱国、报国、兴国之道。他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写道:“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国家安危,韩愈不顾年老多病,除陈言、兴改革、治弊病,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饱含家国情怀的师者形象。

  爱国是第一等的事。“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我们常讲,让爱国者讲爱国主义。倘若为师者不爱国,没有家国情怀,如何让学生爱国?又如何传授爱国之道?为师者应当具备浓厚的家国情怀,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时时处处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这是一种大爱,也是一种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为师者厚植家国情怀,才能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扎根广袤大地,奉献祖国人民。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古圣先贤用自身言行表达了深切的家国大义,也肩负起为师者的重要使命。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一不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表达。

  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是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深情大爱,是对培养人才、提携后进、泽被后代的高尚追求。在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为师者胸怀赤子之心,一边授业,一边创业,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当年的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是这样,新时代的黄大年、李保国、钟扬同样如此。他们把对祖国的忠诚之心,转化为报国豪情、奋斗激情,既培养了无数青年才俊,又在时代洪流中书写了壮美人生。

  教书育人、干事创业,没有爱国情怀是万万不行的。然而,仍有少数教师情怀还不够深,有的缺乏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意识,片面看待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思想观点有失偏颇;还有的自由主义思想严重,政治立场发生偏移,甚至公然诋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诸如此类,与教师的职责使命严重不匹配,不仅自己会触碰底线,更会误人子弟。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培养大批爱国学子,为师者一定要高举家国情怀的精神火炬,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民族,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进步、与时代齐发展,做新时代的爱国者。为师者走在前列、率先垂范,一定能带动更多学子热爱国家、报效国家,为祖国强大作出新的贡献。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为救助者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治。制度性保障并不排斥道德弘扬,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坐高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广播,有乘客突发病情,请求列车上的医务工作者前往提供帮助。媒体也经常报道,某某医生在列车上及时仗义出手,救病人于水火。可最近的一则新闻,令不少医生心生疑虑。

  • 让“海子”回到他原来的样子

    今年3月26日,是诗人海子离世30年的日子。这些年来,人们把许多意义和价值附着在他身上,谈起诗歌时总是会谈起他。想起当年与他的交往,让我心生很多感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中文系的同学办了一个小期刊《启明星》,有了一点反响,作为法律系同学的海子来到我宿舍

  • 把好思路变好出路

    2018年3月,河北省文联干部赵云旺来到阳原县大田洼村,担任第一书记。因为他是文联干部,乡亲们都叫他“文化人”。一声“文化人”,饱含了乡亲们对赵云旺的尊敬,也折射出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尊称的背后是担子,更是信任。赵云旺坦言:“光舞文弄墨不叫‘有文化’,得有真本领,带着百姓脱贫。”

  • 捡垃圾也是劳动,为什么要嘲笑沈巍

    近日,上海一位“博学”的流浪汉沈先生走红。随即,他也成为众多网红赚取流量的“傀儡”。但,在对流量利益的角逐中,我更愿意抛去“流浪大师”身边的嘈杂,去静静聆听这位被“网红”者内心的声音。说到底,人们关注他,是因为身份和行为的反差不符合人们长期以来的定势思维或者说刻板印象。他和普通流浪汉不同——有存款。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