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学生不认识蜡烛 情理之中的意外-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九成学生不认识蜡烛 情理之中的意外

王钟的
2018-12-21 08:51: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杭州一所公办小学的科学实验课上,任课教师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一根白蜡烛,让学生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浮沉。实验做到一半,有个学生跑到老师身边问:“老师,这个是什么?”后来,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任课教师专门统计全班学生有多少人认识白蜡烛,结果有95%的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以前上课也会用到蜡烛,所以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都认识。直到那个学生偷偷来问,我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任课教师的反应,代表了很多成年人的心声。

  九成学生不认识蜡烛,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大概不少有点年纪的成年人都会感到诧异。毕竟,在电力供应不足的年代,停电伴随着很多人的成长记忆。蜡烛是家家必备的照明工具。在一个个漆黑的夜晚,是蜡烛给人们带来光明与温暖。电灯突然熄灭的那一刻,只要家里还存有一支蜡烛,心里就不会慌张,生活节奏也不至于被打断。

  然而,时代在发展,不知不觉地,停电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对于很多城市家庭来说,一年到头都难得有几次夜间停电的经历。蜡烛也不再是家庭备用的照明工具。事实上,现在要到商店里买一支照明用的白蜡烛,恐怕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非要应对突发停电情况,家里准备一支手电筒就是,而手机、平板电脑等充当临时照明的电子产品更是比比皆是。小学生从没见过白蜡烛,虽然让人感到些许意外,却在情理之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常识的概念也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代人也有对生活常识的不同理解。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人的生活常识不知道发生了多少迭代。现如今,蜡烛与其说是照明用具,不如说是美化生活的工艺品。当代小学生对蜡烛的认知,大概主要是插在生日蛋糕上那种细细长长的彩色蜡烛,照明用的白蜡烛跟蛋糕蜡烛在形态上完全不同,难怪多数小学生都不认识。

  这些天,一台名为“时光博物馆”的展览在全国各地巡展。跟许多博物馆展览不同,时光博物馆的展览品并非奇珍异宝,而是过去40年间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寻常物件。尽管以历史的维度而言,40年不算太长久的时间,但中国人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变迁如此迅捷,以至于很多事物都有了年代感,都构成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公交月票、磁带、红白机……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常见物品,都会让现在的小学生感到陌生。

  因此,小学生不认识白蜡烛,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更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归根结底,白蜡烛已经退出日常社会生活,自然也不再是生活常识。其实,青少年了解新事物、掌握新的生活知识的能力,往往比上一代人要强得多。现在不是都在说,小学生都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技术了么?成年人非但不能以“一代不如一代”的心态看待青少年,还要随时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上时代。

  值得反思的是,由于教材更新缓慢、教学方法陈旧,很多面向这一代学生的教学场景,确实会让孩子们感到隔阂与困惑。不单单是白蜡烛,像在相关报道中列举的一样:现在空气开关和电子式电能表已经普及,教材中依然是闸刀开关和机械式电能表;讲到大气压还以农村的抽水井为例;医院挂点滴的瓶子也从玻璃瓶改成了软塑料袋……教学场景保留着学生难以接触的旧事物,加大了学习的理解难度,有悖于实践性教学的初衷。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中写道,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此刻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在后喻文化时代,老一代人很难凭借有限的生活经验而站到知识的制高点。

  当然,生活常识、生活方式时刻在变,对生活的热情,对实践出真知的追求,却具备永恒的价值。不熟悉、不了解白蜡烛固然没什么可惜的,但还有很多常识,因为城市孩子生活阅历的局限而未得到普及。比如,很多小学生天天吃着白米饭却没有亲眼见过稻田,不知道青菜叶是怎么形成交错镶嵌结构的。年轻一代对新事物的敏锐感固然值得嘉许,但也要补齐生活阅历的短板,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40年,六个故事,正能量满满的大师力作

    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改革开放40年,人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今天,我们来看一位老师的40年总结。六个故事,正能量满满的,适合家人朋友共欣赏。妙语连珠落玉盘,潮语如星满天撒!

  • 郑举选:改革要奔着问题去

    外国人到义乌小商品市场参观购物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两位武汉人茅永红、郑举选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武汉“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茅永红是社区党建和治理创新的探索者,郑举选是小商品市场“汉正街”模式的主要开创者,格里希是武汉引进的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位“洋厂长”。他们都为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殊荣,对武汉是鼓舞和激励。

  • 可怕的不是明星读书少 而是阅读被贬低

    马思纯爱不爱读张爱玲,读得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最近,女演员马思纯又“火”了一回。不过,这一回让她成为舆论焦点的,并非演艺新作,而是一件与“读书”有关的事——在抒发“读后感”时

  • 致敬先生,不负时代

    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日前揭晓,近代史学家章开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吴易风获得了这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终身成就奖,是对一位学者治学为人的高度肯定,是对他们学术人生的致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奖项的背后,是漫长又寂寥的探求过程,是他们孜孜以求的身影和勇攀高峰的勇气。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