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诗歌的相互影响和发现-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国际

中美诗歌的相互影响和发现

杨 鸥
2018-09-29 10:15: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诗歌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媒介。日前在诗人艾青故里浙江金华市金东区,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美诗学对话活动举行。中美两国的诗人、学者围绕诗歌的现代性、中美两国诗歌的相互影响等话题展开对话。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文学教授石江山指出,中美两国都面临诗歌的变革,两国的诗歌相互影响,美国诗人向中国古典诗歌如李白杜甫诗歌寻找答案,中国诗歌在变革时向美国诗歌特别是意象派诗歌寻找答案。石江山表示,中国九叶派诗歌在美国也很著名,尤其是郑敏的诗歌,美国人读起来觉得很难懂,对翻译也是一个挑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从英国诗人奥登对中国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影响入手,探讨二战时期中国诗人受到的外国诗人影响,指出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聚焦战争中的小人物、开阔的生命意识的获取、讽刺中的悲悯情怀这三个方面。

  美国诗人劳拉·穆伦说,中国古代诗歌影响了美国的诗歌,美国庞德等人的诗歌又影响了中国的诗歌。当一种语言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会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圆圈,诗为不同语言之间交流提供了突破限制的可能。

  中国诗人王小妮认为,诗歌的现代性是个超理论的问题,是诗人对于因循守旧持续不断的挑战。诗歌创作是个生命的过程,也是社会变迁的过程,现代性就贯穿其中。自己写诗经常不是去设计它,而是等着它来找自己。写诗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英语系教授沃顿认为,现代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时期,“现代”是不断变化的,不变化就不是现代了。

  美国加州大学河岸分校创意写作教授库克是美国印第安原住民诗人,她谈到印第安语言是象形文字,与中国语言相似。印第安人在美国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主张写诗要道法自然,这也和中国诗歌相近。北京大学教授、诗人臧棣认为,中国新诗的兴起虽然受到美国诗歌运动的影响,但中国新诗的兴起被“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使命,新诗被看做新旧之战的产物,是中国文化自我更新改造的文化运动。中国新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企图通过改造了的新的汉语表达中国人想法的变化,塑造新的人格。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英语系学者金咏梅在谈到不同语言交流中同化和异化问题时认为,诗歌是克服语言局限的途径,正如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所说,语言必须通过诗歌来理解,诗歌必须通过语言来理解。

  通过对话,中美诗人在发现更多他者的同时,也发现更多的自己。在“金华之夜”朗诵会上,中美诗人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平凡的他为何给我们感动

    起于普通,铸就不普通;看似简单,做起来不简单,这是一种升华和境界,也是王继才让人敬佩的地方。守岛看似平常小的开山岛,大的爱国心。有人感到,爱国是个“大词”,好像离自己很远,甚至不知如何表达。什么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王继才用“守岛就是卫国”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击中了大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 高铁院士王梦恕走了

    王梦恕的人生成长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密不可分。他1956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从该院桥隧系隧道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27岁的技术员王梦恕纠正了隧道内净空确定未考虑施工误差、贯通误差的重大设计失误。

  • 直面残缺的人生

    朱鹏3岁户外活动时不慎触及高压电线双臂被截肢。出医院第二个月,被父亲狠心逼着每天用脚训练写字,并逐渐学会了用脚打理生活上的一切。读者自会通过合理想象来填充朱鹏生活的细节。一个主要肢体残缺的人要过上“正常”生活,必定要在其他方面非同寻常。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