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 历史教材准确描述“地动仪”-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热点聚焦

实事求是 历史教材准确描述“地动仪”

杨鑫宇
2018-10-11 13:44: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地动仪”是中华民族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但越是对于这样的重要成就,我们越要谨慎求证,实事求是。

  对中国人而言,张衡的大名,以及由他发明的“地动仪”,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历史教科书中,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东汉学者和他的重要发明,几乎陪伴了每个人的童年。只要提起“地动仪”三个字,人们的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出教科书上那张“经典”的结构图,以及可以通过吐珠提示地震方位的神龙和蟾蜍。

  然而,最近人们突然发现:那张几乎已经成为国人共有记忆的“地动仪”结构图和原有的相关解释,就已被改为了“地动仪已失传”“后人做出了不同复原模型”等全新表述。人教社也对此进行了说明。人们十分好奇:新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何要调整“地动仪”相关描述?“地动仪”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史学争议?新版教材的这种编写态度又意味着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为我们所熟知的“地动仪”相关内容,最早是如何进入历史教科书的?

  其实,“地动仪”的全名,应为“候风地动仪”,关于张衡发明这一仪器的记载,始见于《后汉书》,此后,在南北朝与隋朝也有文献记载了“候风地动仪”的详细结构。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在唐代不幸佚散,从此,人们对“候风地动仪”的了解,就只剩下了《后汉书》里的196个字,而这一仪器的真面目,也迷失在历史的重重浓雾当中。

  但是,出于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好奇与迷恋,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不甘心让“地动仪”的秘密就此尘封,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了还原“候风地动仪”的工作当中。1951年,我国考古学家王振铎历经5年努力,结合最新地震理论,制造出了一台“候风地动仪”的还原复制品,这项成果很快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与肯定,并且迅速进入了历史教科书。从此,王振铎制造出的还原复制品,就成了人们心中“候风地动仪”的标准模样。

  然而,历史毕竟是一门追求实事求是的学科,学界对于王振铎的理论与模型也一直存有争议。1976年,王振铎复制的地动仪未能感应当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严重折损了其理论的可信度。此后,后继学者通过理论改进与理论创新,制造出了几种更加合理、更加可靠的“候风地动仪”模型。但是,王振铎制造的模型一直存在于教科书中,成为“地动仪”的标准模样。

  为此,专门研究“地动仪”问题的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专门对教育部提出了修改教材,让有争议、不准确的“地动仪”相关内容退出教材的建议。2010年,冯锐的建议得到了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的回复。此后,又经过了7年,有争议、不准确的“地动仪”相关内容,终于在全国的历史教材中得到调整。历史教材的严肃性与准确性,也终于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了应有的维护。

  著名的大众传播学奠基人、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曾经指出:人们会深刻地受到“刻板成见”的影响。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印象一方面方便了人们认识事物,一方面也阻碍了观念的更新与进步。

  对于几十年来一直读着旧版历史教材长大的人而言,教材当中关于“地动仪”的不准确论述,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见”。要改变这种“刻板成见”,难度可想而知。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刻板成见”的影响,尽管旧版教材中与“地动仪”相关的内容确有不妥,还是有许多人对修改这些内容表示反对。但是,教育的灵魂就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以追求真理为准绳。

  在历史教材调整“地动仪”的表述,并不意味着否定“地动仪”的史学价值和真实性,而是意味着我们要以一种更加理性、客观、严谨的态度看待各种历史问题。 “地动仪”是中华民族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但越是对于这样的重要成就,我们越要谨慎求证,实事求是,而不能让不准确的理论广为流传。这不仅是做历史、做学问的正确态度,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我们更需要活着的英雄

    国庆节期间,遵义市某门面发生了火灾,火灾现场还有四个液化气罐正在燃烧,为了排除这一重大隐患,消防员们抱着这四个液化气罐,远离这里。看到这样的场景,非常让人心酸。所有的安全背后都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这一事件的多幅画面感动了许多人,熊熊烈火下的壮举好震撼。其实它哪里仅是使人心酸,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境界、信仰与精神。

  • 孟宏伟被调查,《监察法》再次亮剑

    10月7日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公安部副部长孟宏伟正在接受国家监委监察调查。我们希望并且相信,随着中国《监察法》的常规性实施,它一定会对潜在的腐败分子产生强大震慑作用。

  • 在这里,活着就是奉献!而他们却坚守了69年……

    这个地方就是——阿里“阿里”一词自古以来就是我西南边陲的神圣领土驻守阿里是一种什么感受?有人说:阿里很闷在这里能活着就是做贡献有人说:阿里很疼茫茫高原竟无法存活一根小草但就是在这片“生命禁区”阿里军人已经坚守了69年!

  • 黄智贤文章何以引发共鸣

    黄智贤的文章平实自然,娓娓道来,却又极具说服力。事实上,这也是历史叙事本身的说服力。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国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中国人民这条道路上艰辛探索、大胆开拓,方才有了从“险被开除球籍”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巨变。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