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办公”能走多远-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工媒聚焦

“远程办公”能走多远

何佳康
2020-03-14 13:04:27  来源:文汇报

  美国ABC新闻网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2000万人远程工作;未来10年,选择远程办公的人数可达2.3亿。一些环保人士认为远程工作是顺应绿色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它能减少通勤带来的碳排放,节约企业租房成本,也能给员工营造更私密、弹性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创新。但也有评论认为,在办公室工作的仪式感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员工的专注度。《金融时报》就在一篇评论中点明:“你可以选择在家上班,但别以为它是天堂。”

  “远程办公”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还是在47年以前。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暴发。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前雇员杰克·尼尔斯提出“远程办公”(Telecommuting)概念,希望减少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到了1980年代,美国多家跨国公司正式实验远程工作的可能性。IBM公司在一些员工家中安装了“远程处理器”,让他们在家处理工作。到2009年,IBM公司约有40%的员工选择远程上班,人数超过38万。公司报告指出,远程工作模式让公司累计节省了7800万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减少租金支出1亿美元。

  40多年当中,虽然不断有企业尝试远程办公、在家工作,但远程办公始终无法成为主流,对传统行业中的诸如金融、能源、服务等大企业来说,远程办公始终是一种“另类”选择。远程办公真正成为可能,还要等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实现“无缝切换”的最近这3年。2017年,微软推出在线协作平台Microsoft Teams,公司称目前日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2020年2月,IBM与新兴办公协作应用Slack达成协议,将35万名员工的沟通任务交给Slack处理,Slack股价随即大涨。中国因疫情防控需要呼吁在家办公与上学后,阿里巴巴旗下的移动办公应用“钉钉”首次超过微信登上应用排行榜第一名,视频会议应用Zoom的股价也有上涨。慕布、石墨文档、Notion和Termius等应用和云计算服务让沟通、文件传输、创意和任务管理、软件开发等工作需求都有了在线完成的可能。

  经过这一次的疫情防控,远程办公会不会成为大企业未来的主流?答案恐怕并不乐观。2017年美国调查公司盖洛普的数据显示,全美约有25%的员工或多或少可以选择在家工作;但同样在这一年,IBM宣布取消了远程办公选择,要求全球数千名员工回到办公室。

  因为连续20个季度收入下滑,IBM在2017年对员工下了最后通牒:要么回到办公室、要么离开公司。媒体报道称,IBM希望将更多的小组融合在一起,增强凝聚力、及时沟通、更新产品。在远程办公试验上遭遇挫折的并非IBM一家,2006至2008年,惠普和英特尔也减少了员工远程工作的机会。雅虎集团的高管称很多创意需要和同事在闲聊时提出,只有沉浸在工作环境中,才能完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有研究机构发布用户调查指出,远程办公带来的独立环境和模糊的休息边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有“完全相反的含义”。在这份用户调查中,远程办公的支持者认为这种工作模式有利于需要带孩子的家长、讨厌被“朝九晚五”模式束缚的创意人士。反对者则认为,这会加剧现代人的孤独感、损害个体的私人时间。媒体引述科学研究显示,真正激发生产力的是凝聚和交流。与其鼓励员工在家独立工作,企业应该做的是延长员工们相处的时间,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因为他们可能在聊天中迸发新的创意,正如大部分硅谷企业鼓励的那样。

  专家认为,到办公室上班这个举动在心理层面,是对员工的提醒和警示——“我现在要工作了,需要投入所有的注意力”。媒体报道称,今年2月,英国伦敦的一辆火车差点与轨道维护设施相撞,原因是当时负责管理火车行驶路线的员工“花费太多时间在家工作”,不够警醒。对于金融、证券等行业来说,在办公室工作,随时交换信息、保持高度专注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研究显示,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办公桌距离越远,他们交流的可能性越小。如果距离超过30米以上,他们交流的可能性“接近于零”。虽然现在有数不清的即时通信软件,但通过网络交流,依然受到物理条件限制。说不清、不好开口、需要面谈等问题依然存在。至今,全美只有16%的公司将远程工作列为唯一的方式,全球依然有44%的企业出于效率考虑,拒绝远程办公。

  不可否认,新型办公环境正在逐渐取代过去的小隔间模式,共享办公室、开放的办公空间越来越多。2005年至今,全球在家上班的人数上升140%。根据盖洛普预测,到2028年“80后”步入48岁时,全球将有73%的工作交付远程处理。对于白领阶层来说,“下班”“放松”已经不是时间一到、关电脑打卡之后就能得到的。

  在家办公潮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应该如何在全新的环境中衡量员工的工作价值?在十九世纪,一个纺织厂员工的劳动成果显而易见,到了随时随地可以办公的今天,衡量员工的工作量将不再取决于在办公室坐了多久。因为科技让随时办公成为可能甚至必然,社会岗位的进化也注定了大量长时间、单调重复的制造业工作可能不复存在。预测显示,未来美国将有3000万上班族因AI而失业。如果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未来将有更多需要创意和沟通等才能的工作出现。无论身处何方,投入工作都变得越来越简单、快速,长时间投入工作,也许会成为必然。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在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中彰显工会力量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强化工会参与协调调解职能摆在突出位置,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贯穿于劳动争议的协商、仲裁、诉讼全过程,最大限度发挥调解分流诉讼、缓和矛盾、解决纠纷的作用

  • 中工时评:“不见面的工会”也能发挥大作用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要“加大线上招聘服务工作力度”,并且“提供在线免费培训”,对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要大力推广“互联网+调解仲裁”。

  • 中工时评:面对惠企扶持政策,中小微企业更需自救

    不容忽视的是,不论是减免税费还是发放贷款,“出血”的并非企业股东。事实上,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或借债形式来获得资金。当然,前者意味着股东股权可能被稀释,后者则意味着日后要偿还债务,“出血”的都是股东。对此,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应当意识到,自从企业开门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做好与职工一起应对不可抗力和不确定因素的准备,而对抗不可抗力和不确定因素的成本,往往已经体现在既往的市场价格和人力成本之中。

  • 中工时评:做好统筹文章,奋力实现防疫发展“两不误”

    只要每个地区、每个部门都把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就一定能尽快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