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博物”成为新时尚-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期待“博物”成为新时尚

刘华杰
2019-11-26 10:25:40  来源:人民日报

  人类历史上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博物类知识。此类知识多为人类学所描述的“地方性知识”,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实用性。最近十多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学日渐进入中国大众读者视野,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一批优秀博物图书被翻译引进,本土原创者也开始增多。

  但与此同时,也有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困扰着人们。比如,博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认知活动?它跟自然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成熟的科学还需要博物吗?古老的博物学未来该以什么形态存在?

  早先的理解,倾向于使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对博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类普遍性疑问作出新解答。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人类进步的历史,尤其是工业化的历史,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种种问题。在人为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社会进程中,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们一再提醒人们: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过分背离自然,人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延续将变得不自然;不仅仅是专家,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博物学,也都很有价值。如何建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楚辞》里的芳草珍禽到张华《博物志》、郦道元《水经注》,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今天的我们,需要发扬和推广这个宝贵传统。

  发展博物学,要与自然科学保持适当距离,在一阶和二阶两个层面同时推进。一阶探究指实际的人与自然的互动,二阶探究指对上述活动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层面的研究。一阶探究比较容易理解,相关出版物日渐增多,《与虫在野》《武汉植物笔记》《坛鸟岁时记》《初瞳》等都是国内近期非常优秀的作品,阅读它们确实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较而言,二阶探究的图书相对少了许多,《林奈传》《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等是比较突出的二阶好作品,特别值得推荐。一阶工作者多阅读一些二阶作品,也会获得启发、提升境界,改进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工作。

  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这几年中国博物类作品出版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有要补的功课。有些地区尚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很难找到反映本地山川、矿物、生态、蝴蝶、蘑菇、蜘蛛、作物、鱼类的图鉴,一些早年出版的植物志也有许多信息亟待更新。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基本物种、生态信息,环境和生态建设根基就难做扎实;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们自己的基建、商贸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一种“百姓自己的博物学”,即普通人能亲自操作的博物学。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更应关注发现自己周边的美。在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于价格高昂的设备和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普通人如何做博物?回答是:走进大自然,未必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在自己的家乡、小区,甚至校园、街道就可以做到,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感官去亲自感受,恢复与自然世界本来应有的亲密关系。知识在博物学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期待出现更多博物爱好者和优秀博物学作品,也期待博物成为社会新时尚。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宁可错拆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宁可错拆一千也不放过一个!且不说此话极易让人联想到旧制度下,那些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派的残酷暴行。单就此区镇政府违法强拆民建且拒不纠正的行为而言,其对于群众合法权益的漠视,对于国家法治的践踏,用简单粗暴野蛮霸道来形容,并不为过。

  • 中工时评:多边主义代表世界未来

    金砖国家领导人近日在巴西举行了第十一次会晤。此次会晤正值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格局演变的关键时刻,如何克服发展瓶颈、化解全球治理难题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此情况下,金砖国家用团结合作向世人表明,多边主义才是未来的方向。

  • 中工时评:从学好必修课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11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发表的重要讲话:《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 中工时评:中希交流互鉴共创文明典范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人类命运日益融为一体的当下,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该如何相处?是以己为主互相对抗还是平等相待友好合作?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希腊的关系发展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典范。

人物

  • 92岁特等功老兵深藏功名70年:我只是尽一个士兵的本分

    初见应隆滚,一眼看上去和普通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却依然保持着端正的坐姿和专注的神态,流露出一名老兵的气质。

  • 王思聪被限制消费,惩戒失信要动真格的

    近日,身为公众人物的王思聪陷入舆论漩涡,其被限制消费的消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 “用嘴吸尿救人”生动诠释医者仁心

    “快!帮我拿个杯子来。”医生张红说完,对着一根导管吸了起来,导管的另一头连着一位躺在飞机客舱地板上的老人,张红正用嘴为老人进行导尿急救。11月19日发生在广州飞往纽约的南航CZ399航班上的这感人一幕,迅速登上今日热搜,网友纷纷为医生的无私精神点赞。

  • 高山难挡军民情

    【人物】为边防战士送补给的“阿妈”【故事】次仁曲珍、德吉、普次是三位藏族阿妈,37年来坚持翻山越岭,为哨所战士们送去自家的蔬菜等作为补给。云中哨所有美景,更有艰辛和困苦。边防官兵们最能感受到高原深处的风之凌厉、雪之密布、崖之陡峭、路之险峻。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