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扩招达10万人合乎时宜-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博士扩招达10万人合乎时宜

孔德淇
2020-04-13 13:54:39  来源:四川在线

  近日,国内多所高校公布博士扩招规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院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博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将达10万人,引发舆论关注。(4月12日 光明日报)

  有人认为,疫情当前,博士扩招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也有人表达焦虑,担心本科和硕士学历贬值加速,未来就业受此影响。还有人对扩招后的培养质量提出了质疑。

  事实上,早在2018年,教育部已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达到10万人。今年3月3日,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也重申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的目标,并提出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此次扩招不过是将早前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应该看到,对国家社会和高校自身发展而言,博士扩招都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当前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处于关键时期,实现升级和转型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扩大博士招生规模,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充实高端人才储备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需要,和我国经济体量、研发经费在全球排名情况匹配。另一方面,高校有逐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需求,拓展博士生招生渠道、扩大博士生培养规模,契合于一流大学建设。

  我们也要读懂事件背后社会大众的焦虑。随着本科和硕士招生规模同步扩大,每年高校新增毕业生人数持续居高,造成了不小的就业压力。政府理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出台积极的促就业政策,但据统计,2019年全国各大院校博士招生人数已在7.5万至8万人左右,按如今每年700余万高校毕业生来看,博士招生人数增至10万并不为多。由于学制不同、培养要求不同,平均每年新增毕业的博士人数甚至还将低于此数目。况且,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对于学历要求也有所差别,博士不一定就比硕士和本科有优势。

  当然,博士作为中国学历最高层级,扩招不宜“一刀切”,要慎之又慎,避免盲目跟风。拟制扩招计划和确定录取名额时,高校不妨综合考虑自身办学承载能力、学科资源储备情况以及未来社会、科研市场对博士人才的需求,适时灵活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比如面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新基建”重点领域,以及全球频发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指标可适当倾斜投向人工智能、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精准扩大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满足国家战略、社会新业态发展等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应充分正视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尚存不足,比如教育质量还难以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需求;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劳动力属性逐步强化、学生属性逐步弱化;分类淘汰机制尚未建立等等。党的十九大对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明确部署,高等教育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供给规模足、质量高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这些都要求高校在研究制定博士生教育发展方案时,必须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并行,“量”和“质”两手抓、两手硬。实际上,量的增大和质的提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扩招背景下的博士培养,也应实行宽进严出,防止学历导向出现,同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发挥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主体作用,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打消公众疑虑。

  经过近4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国内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总体已得到很大的提升。期待接下来国内高校继续加大人才培养投入、体制机制革新力度,从调整优化专业布局、配齐配强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努力提升办学水平,走好博士研究生高质量培养之路。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瑞幸造假给资本市场上了一堂警示课

    曝财务造假22亿元人民币后的一周时间,瑞幸引发的资本市场“余震”不断。在“全球最快IPO公司”的光环下,这家咖啡公司的造假事件迅速成为广泛关注的公众事件。在舆论的放大镜下,做空机构、相关中介机构,甚至一款相对冷门的保险——董责险(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都被迫“出圈”。

  • 中工时评:让更多优秀工人走上劳动教育课讲台

    根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并且“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并且培养出“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 中工时评:为全球抗疫和提振经济贡献中国力量

    7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次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挑战,只有携手应对,众志成城,方能化危为机,共创美好未来。

  • 中工时评:借口疫情严重搞就业歧视,绝不容许!

    疫情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是短期的,但我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则是永恒的。某些地方和企业以疫情严重为借口做出就业歧视的荒唐行为,从小我方面而言是过度的应急反应;从大我方面而言,是损害战“疫”大局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失德违法行为。对此,有关各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迅速纠正,严肃查处。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