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重点推荐

【艺评】汪曾祺“翻红”:文化的力量

工人日报—中工网 刘颖余
2020-04-26 07:18:13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文艺界的泥石流”“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文化史的宠儿”……

  能把这些雅号集于一身的作家,除了汪曾祺,大概也没有第二人了。

  当然,这些称号都是今人“赐予”的。以汪老低调隐忍的性格,倘若地下有知,他也未必会欣然领受。

  所以,有人说,汪曾祺的“翻红”因其切合了某种“时代情绪”,是有一定道理的。

  今年是汪曾祺诞辰100周年,各种活动层出不穷,“汪粉”们很是活跃,“汪迷部落”之类的自媒体大受欢迎,情形直追当年王小波的“门下走狗”。

  无须讳言,汪曾祺在世的时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寂寞的、小众的,甚至是边缘化的。上世纪90年代后,其人其文才逐渐引起关注。也许汪曾祺本人也不会料想到,在他去世后,自己的作品会被变着花样编成各种文集,小说、美食评述、游记、创作谈……常出常销、常读常新。

  据统计,在汪曾祺逝世后的前15年间,基于他作品的各类出版物粗略估算不过五六十种,但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激增到200多种。源源不断的读者找到了汪曾祺,也似乎读懂了汪曾祺。

  汪曾祺的创作没有鸿篇巨制,一生也没有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作《受戒》《异秉》等都是短篇小说,更多能俘获人心的则是行文冲淡、如话家常的散文小品。这一点,连汪曾祺本人也有自知之明,“写不出来大作品,写不出来有分量、有气魄、雄辩、华丽的论文,这是我的气质所决定的。”

  按理,以叙事能力和思想性的评论标准来衡量,汪曾祺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似乎很难显赫,但读者似乎不管这些,他们就是看中了汪曾祺这份与众不同的“小”。比如,他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尤其是手艺人,还有吃吃喝喝的事,很容易走进那些一心过小日子的读者的心——乱世宜读鲁迅,那么,平淡日子里,读汪曾祺便再也合适不过了。

  汪曾祺作品“小”则小已,但却并不琐碎、庸俗,而是充满了美和诗意,能让人体味到自然而健康的人性。

  他个性上天生缺少抗争意识,但却充满了对普通人的悲悯和怜惜,所以他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他似乎与一切伟大的东西格格不入,但他总“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所以,他自信自己的作品有益于世道人心;他一生没有太大的起落,却也不乏困顿辛苦,但不管怎样,他始终乐观而坚定。“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快乐”。快乐源于何处?源于美和诗意,源于日常的美好,甚至是一蔬一饭,是一饮一啄。

  放在当时的年代,底色始终乐观温和的汪曾祺作品,也许缺乏足够的力量去抵抗历史之恶,但却可以在历经劫难之后,为人们提供心灵栖息之所。用今人的话,就是治愈。汪曾祺的作品,就有这种治愈的力量。

  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读汪曾祺,就总能感觉到这种源于凡俗生活的亲切和温暖。“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老爷子生前这一句话,看似谦虚,其实也有一丝不易觉察的自负。

  我想,汪曾祺最自负的还应该是自己的文字。他甚至自称“文体家”,本意并非自矜,而是说自己“见木不见林”,带有自嘲的意味,还劝人不学他。但汪曾祺文字的美是公认的,自然天成,清新脱俗,好读好玩,却绝无雕琢卖弄。就像苏轼说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一种从容不迫,系其家学渊源、传统士大夫的趣味、西南联大的熏陶合力达成,哪是常人想学就学的。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当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汪曾祺那些“小而美”竟不经意间显出它的珍贵,这不是时间的魔术,而是文化的力量。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忘不了,火神山医院封存的最后两小时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悄然回撤,留给武汉太多的温暖与感动。回顾奋战在武汉一线的战斗历程,他们百感交集,他们是为武汉拼过命的战士!

  • 战疫院长访谈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孙德俊:挑最重的担子 啃最硬的骨头

    来不及休整,孙德俊随即将工作重心转到入境患者的救治中。孙德俊是典型的专家型医院管理者,既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又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在国内呼吸病学领域有着很高的威望。在内蒙古118例境外输入病例中,3例为重型,1例为危重型。过山车似的病情变化,一度将输入的危重型患者推向死亡的边缘。

  • 武汉战“疫”丨在ICU,每一次胜利与失败,都关乎生死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们在疫情防控一线发起一次次冲锋回首那些在武汉奋战的日夜“白衣战士”心中有太多感动在这里,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一路小跑,争分夺秒与病魔搏斗。我们无惧病毒,唯一怕的就是时间不够用,抓紧每分每秒完成更多的工作。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军种和单位,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打胜仗、零感染”!

  • 【地评线】多彩时评:传承“西迁精神”,绽放“青春之花”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老一辈交大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西迁精神”。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新时代青年要不忘初心、奋勇前行,在传承“西迁精神”中,努力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