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声音】飞奔的中国马拉松,请你慢些跑-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重点推荐

【看台声音】飞奔的中国马拉松,请你慢些跑

工人日报—中工网 刘颖余
2018-11-27 07:34:41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方兴未艾的中国马拉松赛最近又出了点事——说句难听的,这年头,不出点事好像就不叫马拉松赛似的。

  11月18日,在苏州马拉松比赛中,中国选手何引丽冲刺阶段被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递国旗打乱节奏,以5秒之差失去冠军。因为国旗最终在何引丽手中滑落,此事还被升级到“爱国不爱国”的高度,何引丽被点名指责,被迫道歉,但好在网友一面倒站在何引丽一边,认为国旗滑落与爱国无关,奋力冲刺夺冠才是真爱国。

  而有关此事的后续反应更是让人玩味,组织方先是回应,递国旗是志愿者个人情感表达,后运营商又称“让中国选手披国旗冲线是奔跑中国系列赛中的一个环节”,递国旗是对中国选手的一种礼遇,只是志愿者没有灵活掌握,是“无心之过”。反正,打死也不承认是自己组织比赛出了问题。

  显而易见,此次事件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办赛的技术性、专业性问题,因为事关国旗,才增加了它的曝光度,并有了更多延伸意义的争论,但其本质和此前爆出的选手替跑、作假、猝死没有多大差别。组织方从始至终都想让志愿者背锅,但他们显然缺乏基本常识,也低估了广大网友的智商:没有组织方允许和授意,哪位志愿者敢在冲刺的关键时刻如此锲而不舍地向选手递国旗?而且专业人士已经指出,类似苏马这样的赛事属于商业比赛,商业比赛招聘志愿者本身是不合规的,出了事还企图把错算到志愿者头上,就显得更加没道理了。

  国际体育比赛当然和爱国有关,选手比赛完了或结局已定的情况下,身披国旗庆祝胜利,已成惯例和常态。但像苏马这样比赛胶着阶段被强行打断,实属奇葩。即便打着爱国的旗号,组织方如此缺乏基本的办赛常识,也是不可原谅的。

  如果说苏马是飞奔的中国马拉松的一个缩影,可能有点以偏概全,但一些地方和城市的办赛经验跟不上马拉松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大抵也是事实。这是近几年马拉松赛乱象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1981年首届北京马拉松只有84名专业运动员参加,到如今跑马成为健身新时尚,一线赛事参赛权甚至需要抽签取得,用“井喷式”来形容中国马拉松的发展毫不夸张。尤其是2015年,中国田协宣布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后,中国马拉松开始进入市场化运营,各种各样的民间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小城镇也纷纷办起了马拉松比赛。

  有数字为证:根据《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2017年全国共举办了1102场比赛,这些比赛的衡量标准是参赛人数达到800人以上。其中田协共办的A类赛事达223场,较2016年有83%的巨大增幅。赛事的参与人次达到了498万,而2016年的这一数据还是280万人次;再往前,2015年的数据是150万人次。2017年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马拉松赛事,城市达到234座,相比2016年增加了101座。此外,2017年中国田径协会认证金牌赛事44场,银牌赛事38场,铜牌赛事79场。国际田联认证的金标赛事5场。

  总而言之,中国马拉松形势一片大好。更有大方之家表示,目前的1102场也不能算多,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太少了。看起来,未来中国马拉松还是要大干快上,赶美超日,跑到世界最前列。

  这样的雄心壮志,当然是好的。现如今中国马拉松热,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体育政策利好、城市营销需求、商业资本涌入、全民健身热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但马拉松在中国兴起的时间毕竟不长,马拉松人口比例还明显偏低,马拉松文化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还尚需时日。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举办马拉松是源于跟风效应、从众心理,有些则是从宣传城市形象考虑,有“马拉松政绩工程”之嫌。而殊不知,马拉松赛不仅专业性极强,而且也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是对城市在紧急状态下综合运转能力的一个全方位考验。因此,纵观国内大量赛事,组织程序不规范、赛场设置不合理、赛后服务保障不健全等问题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甚至还出现专业选手不够用,“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笑话。

  这不是马拉松运动的错,而实在是因为大家低估了马拉松赛的门槛。

  从2010年的13场到2017年的1102场,中国马拉松已经跑得不能再快了。中国马拉松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狂热,而是理性;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质量的提升;不是简单地举办赛事,而是要促进马拉松文化的落地生根。

  飞奔的中国马拉松,请你慢些跑!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应该用什么眼光看孔乐琪

    近日,网上热传一段视频,是美国电影学院编剧系的中国留学生孔乐琪的毕业演讲。对她的演讲,很多人这么评价:“害羞内敛”是不少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这段话将这个女孩置于中国/美国的二元语境中:外国(美国)人如何看中国人?作者试图代表中国人对这种看法作出某种回应。

  • 榜样光辉润泽新时代共产党人

    11月23日上午,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光辉一生,榜样永世。刘少奇同志的英名,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

  • 关注脱贫攻坚,关爱扶贫干部

    据媒体报道,日前,云南大关县3名扶贫干部在工作途中遭遇车祸,其中一名年仅26岁的90后女干部遇难,另外两人受伤。遇难者王秋婷是大关县纪委监委派驻天星镇打瓦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这起车祸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是因为遇难者扶贫干部的特殊身份。消除贫困是人类的一个共同难题,脱贫攻坚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改变命运的一个重大契机。

  • 除了“背影”,他还定义了中文系

    作为作家、学者的朱自清已经被谈论很多,其业绩已经载入文学史和学术史。但朱自清先生作为中文学科构建者和探索者的工作笔者是1994年夏季来清华工作的,那时中文系在文南楼,全系教师聚会的会议室墙壁上,挂着国学院四大导师和中文系教授朱自清、闻一多的画像。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