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科技经济融合为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今日推荐

科技日报:科技经济融合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日报评论员
2019-09-19 09:04:13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经济融合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论新中国70年科技发展经验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主题,它必须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才能显露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每一次飞跃发展的背后,是经济的腾飞,是科技的日新月异,更体现了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给国家、社会注入的强大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最鲜明的战略取向,是贯穿改革全过程的一条红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加速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从“面向、依靠、服务”到“融合、支撑、引领”的历史性转变。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有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等提供科技支撑。无论是高铁技术的日新月异、还是北斗系统的稳扎稳打,无论是航空航天技术的一路高歌、还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全面融入、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着力破解成果转移转化难题,创新性地提出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修订法律、制定配套政策到部署具体行动的“三部曲”,形成了中国特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高校、院所、企业致力于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起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机制,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让实验室里的最新成果走出象牙塔,让一篇篇含金量十足的论文不再束之高阁,并让科技成果以最高效的方式推动经济向纵深发展。

  着力打通渠道、构建环境,开拓性地建立了先进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技术市场,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有利条件。有了这套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保障支撑,我国在新技术开发、新动能培育、新业态发展,以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事半功倍。

  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对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遵循的必然选择,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要继续探索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机制,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实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总书记为何在考察中频频强调这件事?

    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落实,精准施策,稳中求进,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要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破解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为各类市场主体和人才投身实体经济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 中工时评:不是所有玩直播的县长都会成为网红

    最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县长刘建军火了,他在巡视草甸草原的时候,一路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开着直播。同时,他还通过发短视频的方式,严厉谴责越野车碾轧破坏草场的当事人,最终使得当事人低头认错并接受处罚。

  • 中工时评:给查处威胁举报记者事件的两点建议

    显然,这里需要彻查的,早已不是破坏环保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举报人权利保障问题,而是严重的政治生态问题。

  • 中工时评:大督查彰显民生大情怀

    随着“互联网+督查”的完善和实施,可以说,一年一度的国务院大督查,正在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正在发展成为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项”,正在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特色,正在成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一大亮点,充分展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工作导向和施政理念。

人物

  • 永不消逝的电波|初心故事⑦

    郑执中,一位从江西兴国出发的红军战士,战火淬炼,栉风沐雨,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和红色通信的发展。

  • 无问西东 遵从内心的召唤

    教师节前后,杭州学军中学前校长陈立群在朋友圈刷了屏,他的事迹被网友热情转发。

  • 忠诚老实的罗荣桓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病逝。闻此消息,毛泽东说了这样一段话,“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作用”。随后几天,又为其创作了一首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 “52岁爸爸大学生”和“49岁妈妈研究生”是一部“励志故事”

    9月12日,一段“52岁维修老板自学1年考上本科, 2门专业课成绩考第一”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网友纷纷点赞其励志,发出感慨称“厉害了,这位叔叔”、“这位同学优秀”。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