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籽粒壮-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扎根泥土籽粒壮

李洪兴
2019-07-01 08:07:40  来源:人民日报

  【人物】“麦爸菜妈”夫妇

  【故事】茹振钢是小麦育种专家,中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他培育的“矮抗58”;原连庄是白菜育种专家,中原地区老百姓吃的每两棵大白菜,就有1棵是她培育的“新乡小包23”。茹振钢和原连庄这对夫妻相互理解、相互扶持,荣获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称号,被乡亲们称为“麦爸菜妈”。从事农业育种近40年,茹振钢和原连庄把小麦和白菜当作自己的女儿。茹振钢说,“为什么现在我们不挨饿了?原因之一就是有农业科学家在,有很多生产者在。中国人自己能养活自己,还能够让生活越来越幸福。”

  【点评】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粮仓里要装着自家的粮食。中国饭碗、中国粮食的安全,还是要从根子上抓起,从掌握育种的核心技术抓起。

  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怎能把自己、把科研扎根在“泥土”里?茹振钢的恩师曾告诫他,搞科研要有点“傻子精神”。这种“傻”与“痴”,就是盯住一个课题做到底,倾尽所能做到完美。这离不开默默无闻的付出。例如,茹振钢就喜欢“没完没了”地观察小麦,就算是在夜晚,他也要去看麦子生长,“能听到麦子一节一节在拔高的声音,还能闻到泥土的芳香,说不定还有小昆虫配着音乐,那是多好的享受”。科研完全融入了生活里,把辛劳也当成享受,培育出的麦种自然更加“坚实”。

  对茹振钢夫妇来说,科研是“如痴如醉”的过程,也离不开“如琢如磨”的探寻。好品种是等不来的,需要在一次次试验中总结、在一个个品种比较中优化,更要善于从别人忽视的地方捕捉“惊喜”。在一次共同旅行中,茹振钢惦记的不是美景而是小麦,在路旁看到了麦苗,很是兴奋,就把它栽在瓶子里,准备回家了;同样在车上,原连庄在路边发现了一片白菜地,正是她寻觅已久的抗湿抗热品种,于是下车买了一袋子。旅途变成了“探索发现”,夫妇二人把这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麦爸菜妈”来说,这是人生乐趣的重要来源。

  有人说,茹振钢是“麦田中的逆行者”,每当遇到风霜雨雪等极端天气,他都要顶风冒雨,去实验田观察小麦生长情况。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科研精神,盐碱地才能变沃土,粮食才能装满粮仓。同样的还有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接力46年,帮助河北曲周改造盐碱滩,以报国热情和技术攻关,播撒下千千万万粒种子,孕育出平川良田。正如万物生长都要有种子有根系,攻关钻研的科学精神与挥洒汗水的奉献精神,恰是扎根泥土的力量。

  原连庄曾自问:“假如我真走了,我的东西咋办?”她给培养的助手说,别看我们搞的蔬菜是小作物,我们是在为国家作贡献。科研不分大小、轻重,都是一场接力赛,只要一代代深潜下去,就能创造不凡奇迹。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每个专业都能成为好专业

    目前,各地高考分数已出,考生们正在选报志愿,每一个考生,不论分数高低,都必须直面一个问题:究竟该报什么院校什么专业?

  • 中工时评:“四个典范”为国际合作指方向

    在6月14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把上合组织打造成“四个典范”的主张。当今世界逆流涌动,“四个典范”不仅为上合组织树立了发展目标,也从政治、安全、经济和文明等方面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 中工时评:动辄“转发过亿”的明星新闻警示了啥?

    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一款帮助明星制造假流量的软件被警方查获,由此也戳破了个别明星的新闻动辄“转发过亿”的“传说”。

  • 中工时评:“中俄方案”护航世界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强权主义犹存,世界发展和全球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习近平主席在访俄期间提出了“中俄方案”一词,让世界对未来的和平与稳定增添了一份信心。

人物

  • 扎根泥土籽粒壮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粮仓里要装着自家的粮食。中国饭碗、中国粮食的安全,还是要从根子上抓起,从掌握育种的核心技术抓起。

  • 仝洋:诠释妈妈和妻子最美的模样

    仝洋,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建筑段郑州绿化所生产服务班工长。1996年以来的20多年间,仝洋尽心照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儿子、支持从警的丈夫、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好本职工作。

  • 追思徐中玉 读懂“刚健中正”

    在同事兼好友钱谷融先生去世两年之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先生也于近日驾鹤而去,享年105岁。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文坛的重大损失,徐中玉的离世和近几年周有光、杨绛等文化名人的先后辞世似乎在提示世人,囿于生命规律,出生于20世纪最初一二十年的世纪老人,已经可以用花果飘零、凋谢殆尽来形容。

  • “文秀故事”必将刻进历史的年轮

    时间见证了国人因为一位女孩离去带来的哀伤。一周以来,一个响亮的名字从八桂大地传向了全国,在人们心里激起层层波澜,这个名字就是黄文秀。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